原标题:持续加力弥补“小康”短板

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为期一周“三同教育”。全班同学下午从党校启程分赴顺义、房山、大兴三区19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小组去向是房山区采育镇铜佛寺村。

村里Wifi信号畅通、高清监控能随时调看全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信息化、社区化的新农村让我们眼界大开。“十二五”期间,京郊农村路、电、水、气、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方面,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村民聊天的语气神态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和满意。

村里基础设施、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确实出色,村委会摆放的“北京市卫生村”、“五个好党组织”等奖牌大大小小有20多个。这两天,班组微信群热情高涨。一到晚上,劳作走访、诗词歌赋的图片和感悟络绎不绝。“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田间地头出出汗,既接“地气”,又励“心气”,同学们都乐在其中。

京郊农村巨变让我们体会深刻,一些细微更觉欣喜。比如,过去与乡镇干部接触,听到的多是农民“听话不听话”。这几天与镇村领导闲聊,感觉到他们想事说话比较关注农民“愿意不愿意”了。采育镇马锦麟副书记有句话印象深刻:只要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钱多钱少不重要。

返校之时,临别依依。到校后伏案梳理了几条认识:

一是“小康短板在“三农”,农业是现代化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仍要持续加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文化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要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民利益第一位。农民增收要切实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找项目、求实效。尤其在土地流转中,一方面不要让资本泡沫吹到田间地头,另一方面要坚守“发展于农业、收益在农民”;

三是需要重视解决“不愿种地、不会种地”的农村断层问题,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研究制定吸引年轻人务农的政策措施,不让乡村成故园;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强化农村党员身份意识,及时充实后备力量,选优配强带头人。刘和华

原标题: 原标题:持续加力弥补“小康”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