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华德企受产能过剩影响大

德国在华企业视2016财年为近年来较为艰难的一年。销售额以及利润的增长也相应低于往年。同时,今年在华扩大经营规模及追加投资的企业数量也处于近年来的低位。然而,德方相关人士也表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存在着巨大的战略合作空间。随着我国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产业调整、产业合作将成中德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

产能过剩

导致德企销售额下降

在《2016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上,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董事会主席赫尔曼(Lothar Hermann)不止一次地提及“产能过剩”对德国在华企业造成的压力,尤其是对在华十年以上的传统企业。

赫尔曼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产能过剩对机械制造、矿业等行业的影响较大,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销售额、利润也受到了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在华企业视 2016 财年为近年来较为艰难的一年。每四家在华德企中就有一家预测今年的利润会下滑。机械制造行业受波及最为严重。

赫尔曼表示,与往年相比,产能过剩使德企投资迟疑,考虑建厂时更多的德企选择了观望。实体经济在德国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比重,达到了23%,这些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际经济产能过剩的影响。

事实上,“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已有成效。据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今年的前7个月完成去产能任务的47%,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的80%。其他行业均已有进展。

德国“工业4.0”

将在华落地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德国的“工业4.0”的确有众多的可借鉴之处。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短板是工业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比如德国,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他们提出的3.0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很多企业目前还没达到2.0,需要尽快补上2.0的课,加快推进3.0,同时要向4.0方面迈进。

虽然德国“工业4.0”在国际上备受推崇,但是,德企在华实施“工业4.0”仍处于发展阶段。不过,德国对在华“工业4.0”的落地仍有信心。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表示,“相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德国有着明显优势,西门子在这方面便有一定经验。”

2013年,作为一家老牌制造公司的西门子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全球首家数字化企业———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SEWC)。其被欧盟评为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这是对 “工业4.0”较好的诠释。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赫尔曼对《中国企业报》表示,“解决产能过剩对企业的影响的唯一途径便是提高生产工艺,企业应该表现出 去合作 、 去应对 的姿态。”他强调道,“现在,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众多的子行业,行业做得更细了。实际上,中国用户对德国工艺较为信任。”

此外,德国SEW和奥迪的“工业4.0”经验无疑是值得参考的。德国SEW主要在CPS(信息物理系统),用数量有限的IT技术来完成精益管理和科技自动化联接;生产指令和移动组装助手配对,自动运营的工作台会自动适应员工的需求,比如自动感应身高调节座椅高度,任务自动提示,引导工人进行不同工作程序,并且把机器运输到指定地点。工人减少了对流程化的思考,解决了呆板的生产结构问题,达到了工业4.0中发动机组装的应用。

而奥迪的关键则是关于整车框架组装独立自主的生产系统。目前车身制造全部自动化,最终组装还是需要人工,工业4.0涉及的业务有预测维护,3D打印样品,数字化工厂,灵敏机器人协助等,值得提出的是奥迪先数字模拟运营,再投入运用。

目前来看,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全面落地仍需时日,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华德企的压力或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