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 主题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张岂之 主题讲话

网易财经12月14日讯 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12月13日-14日在北京举行,在今日举行的“商业的禅意”论坛上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在解读《易传》时表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自然界和社会无一不在变化;理和法也是,当事物达到极致就有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能畅通,畅通就能够长久。

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岂之: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华文明根脉》,网易财经2016年12月13日-14日在北京举行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邀我来讲讲《周易》和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认为哲学可以终生受用,有助于企业家们看清经营的本质,我不知道自己所讲的是否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试着讲一讲吧。总的题目是《中华文明根脉》。

第一个问题,周易和《易传》,中华文明5000多年没有中断过,传承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炎帝发明武宣穹七玄穹,八卦为四十一卦,为后来西周礼乐文明做了铺垫,初次还有伏羲画阴阳八卦的传说。

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有阴、阳两种符号组成了八卦。即坤、、坎、、震、离、兑、乾,他们分别代表八种自然物,地、山、水、风、雷、火、泽、天,这些具有刚或者柔的性质。八卦两两相冲,形成六十四卦。包括三百八十四尧,代表众多事物,阴阳是周历中贯穿始终的概念,阴阳最初是作为山的向阳面和背阴面,这在原始社会中先民们已有这样的认识。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人们才从广大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两大类,和两大性质的概念,即阴与阳。后来五者研究周易,解释周易经文写成《易传》,所谓十易的时候,才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论概括。

春秋末期,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研究《周易》。他不是简单地作为占卜之书,而是要从六十四卦的结构中,去找到世界和人生的法则。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只有人类才有,这就是创造文明的动力。

战国末期,儒者们研究周易,将研究心得写成一部书叫《易道传》共有十篇,其中系辞着重论述《周易》的理论要义。据当代学者高横(音)先生(1900-1986),《易传》中的两篇长文戏剧上下,结构不够严谨,又有随意记录和简篇错乱者。我赞成高横先生的看法,我多次研读《易传》系辞都感到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不少,再三推敲我以为出现这种情况是难免的。由于《易传》不是出于一位作者之手,而是众多学者研究《周易》的心得体会,加上竹简整理出书,肯定会有以上高横先生所指出的不足。

尽管如此,我们提炼《易传》系辞中的主要思想,排除里面相互矛盾的地方也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易传》系辞的作者们认为,《周易》主要讲万物,人世变化的道理,正如系辞下所讲的,他研究什么叫易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自然界和社会无一不在变化。理和法也是,当事物达到极致就有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能畅通,畅通就能够长久。

基于此,《易传》系辞的作者们,用深山日新指出事物变化的过程。肯定这种变化,赞美这种变化。系辞它从历史的角度既说明事物变化的道理,例如黄帝、尧、舜时期的各种文明创造,给社会带来了好处加以歌颂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一段系辞演化的道理认为阴阳、动静、吉凶、祸福、存亡等对立方面相推相磨,引发社会自然的变化。用穷则生化,富则失也,八个字来表述,君子难而不妄为,智而不妄乱,这个思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原创性的忧患意识。

总之,我们今天用分析的态度去读古籍读古书,有所取也有所舍弃,力求做到古为今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的朋友们要我来讲《易传》,我想我在上面所表述的看法大家是能够认可的。我的意思是,讲《周易》和讲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经典,我们要力求从中提炼出精华为今天所用。

第二个问题,讲一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只讲《易传》远远不够,我还要讲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曾经在兖州今天陕西延安市,率军阻止西夏军的侵扰,访问过岳州今岳阳楼。岳阳楼宋人加以修缮,《岳阳楼记》开始叙述岳阳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感悟而悲。最后作者范仲淹问如何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提出一个大问题,政治家们怎么不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以个人得失而转移自己的信念?范仲淹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在朝廷做官要心系百姓,不在庙堂之上仍然要有对国家的忧患情怀。当天下人都有了快乐和幸福,这个时候才有个人的欢乐愉快。范仲淹把我国古代的忧患意识提升到忧国忧民的高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一个月,在座的朋友们可能都看到,媒体上刊登一则消息,岳阳楼被一家企业承包经营,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如何保护像岳阳楼这样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公众们关心。应当看到,作为惊世景观,而且是中华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华的忧患意识,需要岳阳楼所在的政府,对此保护好、管理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我们都关心这个事,但最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张载的四句教。关学是北宋时期儒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学派。何为关学?河南陕西之间有一个关名叫函谷关,关以西自称关中,关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学派,由北宋时的思想家张载(1020-1077),张载河南开封人,后来到陕西冠县红梅镇在这里授经讲学,人们称其为张红学。张载的思想是通过对周易的阐发而表述的,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红学四句教,不是出自张载的文章,而是来自《张载语录》中。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张载认为,这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感性认识。德信知之来源于战国初期孟子的尽心论,尽心论张载称之为大心,认为君子应该发挥大心的作用,大心不是小心,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理性认识有相似的地方。

张载认为人有见闻之知,又有德信之知,重要是要有得信之知,为天地立行,要沿着孟子的思路,要理性认知来思考天地万物之礼。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这是孔子、孟子哲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过为百姓解除各种患难,尧和舜这样一些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张载将儒学的宏大志愿称之为为生命立命,这符合儒学的基本信念,也反映了他生活时北宋的历史情况。当时人们面临两大困苦,一个是土地兼并,再一个是变换。土地兼并张载试图解决,把一些田地分给少数农民,但没有造成全国的影响。总之,为生命立命主要讲的是君子孔孟的信仰者,要去解决百姓的患难和困苦。如果说中国的儒学它有生命力,到今天还有生命的话,我认为主要一点也就在这里,要为生命立命,解决百姓的患难和困苦。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张载讲的绝学指的是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学传统。张载看来孟子以后没有出现过继承孔孟思想的学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虽写了《原道》一文,提出儒学的道统论,从西周文王、武王,到春秋末期的孔子一直到战国中期的孟子,道统论都勾勒出来。但在张载看来,唐朝韩愈讲的这些,只是一些文字的表述,缺少圣人之心,即对儒学坚定的信念。张载认为他创立的关学才是上接孔孟道学、道统的传人,而要以实际行动实现儒家的思想,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从思想学术的大方向去看儒学目标,既坚守儒学一贯的坚守自用原则,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亟待解决的变换和土地兼并的问题。

上面是我对张载四句教的理解,请大家指正。

从1000多年以前,北宋时期张载的四句教,衍生了今天的现实,提出当前我们做哲学社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志们,应该有这方面宏大的志愿。因此,今天我们重新复习张载的四句教有很重要的现世意义。谢谢大家!

【精彩图集】

【专题报道】

2017网易经济学家年会

【精彩观点荟萃】

能修法师:企业家赚钱不能增加幸福 那有何用?

李四龙:有钱了但做事不用心那是真的贫穷

陈来:家训中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应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