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 主题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陈来 主题讲话

网易财经1214日讯 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1213-14日在北京举行,在今日举行的“商业的禅意”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批判地集成、发扬家训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人的家训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道德观引导,尤其是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亦强调,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规的内容已经过时,我们要取其精华有所取舍。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谢谢张老的精彩演讲,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再次领略了儒学精神的那份担当,接下来有请的是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国学的家训文化。

陈来: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国学中的家训文化。

刚才张先生跟大家讲了《周易》,《周易》是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原点,代表了中国人思维的最高明的层面。我讲的是家训,家训是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的规范,是最实践的层面。有一部古书叫《中庸》,上面有一句话叫“极高明而道中庸”,张先生刚才讲的就是突出极高明的那一部分,我讲的是“道中庸”的这部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彻上彻下地了解国学,我的演讲也是跟张先生的配合。今天我把这个问题在国学中的表达给大家做一点解释。讲三点:

第一点,家训文化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和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应该说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后来绵延不断直到晚清、民国仍然还有。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很多,历史悠久、影响甚广。所以家训文化应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名义上来讲,大体上古代家教文化的作品以家训为名的多,以家规为名的相对少一些。在古代文化的知识分类里,家训、家规专属于一类,我们平时叫做礼教类的文献,这是成文的家训、家规。在这之外还有家族内口传而不成文的家训、家规,这两者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共同发挥了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这三个概念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们说一般讲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是致敬了家庭的活动关系和具体规范,这两者常常是互通互见的,而家风是整体体现了家庭的道德风貌,这是三折的特点。

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由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往往都是古代士大夫的家庭和家族所制定的,这些家训的始作者一般是文化名人或者是有名的官员,社会影响非常广泛。所以,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就远远超出了对于本家族的教育训导作用,而成为为社会一般的家庭提供的范本和楷模,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确实对原家族的繁衍和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的效仿,使得作为家族内部的规训,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像有一个人培他们家里写家训的时候,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显示出本属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教育的普遍方案。所以说家有家、国有国法,家训、家规的首要就是要齐家,齐家就是要对家庭进行有序的治理,重视它的规范功能,齐的意思是规范的意思。古代儒家的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所以在古人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治理家庭的道理跟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同的。《周易》上面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

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修身,家训家规不仅提供了家庭内的行为规范、行为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道德养成,观众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像《颜氏家训》说到制定家训的重点是整齐门内子孙。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而家风则不是行诸于文字的具体训导,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而且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承,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和传言还是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和发扬的。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讲家训家规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很早,像《尚书》里面的《无逸篇》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周公恐怕他贪图享乐、荒废政务作了这篇文章告诉他不要逸乐,孔子看到经过他的儿子孔鲤,就问他儿子,学诗乎、学礼乎?对曰“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就称作是“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还有汉代流行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林钟写给他儿子的他说, 说“夫君子支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德及为后来的家训树立了典范。

南北朝时代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北齐的颜之推写了《颜氏家训20篇,他的家训不再是以家庭的某个成员为对象,像周公对他的侄子,诸葛亮对他的儿子,而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为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各个部分,后世把演示家训称为家训之祖,凡为子弟者应家至一册,不独颜氏奉为明训。

家训的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不是很多,在北宋开始大量增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司马光的家范,当然生活中也有简约的的家训,以忠贞为世、以勤俭为家训,家规在唐宋时代也已经多见了,刚才张先生提到的韩愈,他说能守家规。宋朝人很重视家规,“为子孙者要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古代的家训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名人的家训很多,流传也广,除了北朝颜之推以外,还有北宋的司马光、南宋的朱熹、明代的方孝孺、富山,清代的曾国藩都传有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九堂,所以他们的家训影响很深远。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明清时代,统治阶级加以推广地所以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成为了我们的治家典范,今天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家风这个词最早见于围巾南北朝,唐以后大量地使用。

唐宋以后,家族的形态有所变化,但是仍然重视家风的传承,比如说司马光给他儿子写的《训俭示康》,柳宗元写的由来清白是家风。

第三是家训的主要内容,古代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自承袭不同的作者和亲身经验,可是主题和内容大体相近,固定家风的主要内容是10个方面分为2组,一个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另一种强调睦宗族睦宗主、厚邻里、勉读书等等。一共10项目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承德。古代《大学》里讲的修、齐、治、平,其实治国平天下是极少数人的事,适用大多数的人是修身和齐家。而且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齐家作为基础,所以古人的家训强调道德规范,像苏轼的家规讲“语言必精,举动必端、处世必公”等等,共有“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的普遍意义其实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儒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的渠道。

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就是不能有碍吾教,不能有碍吾礼,强调要以一方训其子,以立法训其家,对妻子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像陆九韶就说“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以孝悌忠信,所读须六经孔孟,明夫子、军陈、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家规是固定士大夫的治家理想,这些由于今天领导干部管好家庭、管好子女也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古代的家训不仅强调“五伦”为中心的规范和规矩,同时强调道德修养,推崇礼义廉耻,张之洞的家训是重视长行之德,胡适家训讲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善,强调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这些家训中为人称道的明训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是古代维护家庭和家族的有序和谐和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训功能,成为了古代的道德文化的重要的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道德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集成、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人的家训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道德观引导,尤其是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规的内容已经过时,我们要取其精华有所取舍。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精彩图集】

【专题报道】

2017网易经济学家年会

【精彩观点荟萃】

能修法师:企业家赚钱不能增加幸福 那有何用?

张岂之:当事物达到极致就有变化

李四龙:有钱了但做事不用心那是真的贫穷

李四龙:钱归根结底是什么?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