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要低估 “死记硬背”的作用

有两个小故事曾经传播很广泛。

一个故事是说,有个中国老师给美国学生上课,让他们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这在中国本来是小学生的口算题目,但美国学生却是用计算器来算,并且反问:计算器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费心费脑去自己算呢?

另一个故事是说,中国老师考美国学生南北战争发生的时间,结果美国学生却用谷歌去搜索。理由是,那么容易查到内容,为什么一定要去记忆呢?

这两个故事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让中国学生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给了学生理由和底气,许多学生干脆是不记不背。老师一让记一点什么内容,就会被指责为让学生死记硬背。然而,工作中真的不需要死记硬背吗?人类的创造力和死记硬背真的是一对死敌吗?

学经济学专业的小芸,大四的时候到一家咨询公司实习。恰好有一个咨询顾问安排她帮助查一点数据和资料,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刚接到任务的时候,小芸心里颇不以为然,觉得查资料不就是上百度嘛?可到了下午需要这些数据的时候,咨询顾问一看小芸查到的东西,一下子就懵了:本来是让她给查10个左右的相关数据,结果她却给下载了几万字的文章,更要命的是这些文章里根本就没有顾问想要的数据。

小芸也一脸委屈,说他要的数据网上根本就查不到。咨询顾问当着她的面,一个一个的去网上查那些数据,大部分数据就都找到了。小芸这才明白,她百度的关键字根本不对,所以也就无法查到相应的内容。

所有用过百度搜索功能的人都会知道,你对要搜索的内容越熟悉,记忆越准确,关键字越多,越容易检索到相应的内容。相反,你记忆越模糊,能够涉及的关键字数量越少,所搜索出来的内容就越多,要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你所想要的内容,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小芸和咨询顾问的差别在于,咨询顾问本人对于想要的数据了然于胸,有些数据甚至可能是记得的,上网查询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而小芸由于平常对于经济数据并没有积累和掌握,并不知道哪些数据能够支持和证明咨询顾问的观点,所以根本就是无从下手。

从这个案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即使是同样需要用百度去搜索一些信息,一个人越是能够背诵和记忆的东西越多,其搜索起来就越快,若是能够记得的内容很少,搜索起来就越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搜索不到。

虽然互联网为人类查找信息、数据、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这些工具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记忆功能,记和背还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职场人来说,能够准确记忆的信息越多,在分析和判断问题上就会越主动。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曾经有一个辩论性质的栏目,叫做《对手》。在其中一期关于房价会涨还是会跌的辩论中,正反双方的领队分别是零点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袁岳和北京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袁岳是企业家圈里有名的“智多星”,其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能言善辩,很少有人是他的对手。但在那一场辩论中,每当袁岳提出一个观点,或者是一个结论,素有“任大炮”之称的任志强,都立刻能够说一个或几个数据来反驳他。袁岳那些本来看起来非常有道理、有逻辑的论点,在任志强准确、丰富的数据面前完全是不堪一击。非但没有还手之力,甚至是失去了招架之功。

这场辩论的结果是,“死记硬背”的任志强,打败了“智慧”的袁岳。如果不是任志强平日里积累和记忆了大量的数据,他根本就不会马上能够反应出,用哪个数据去反驳袁岳的观点和逻辑。另外,即使能够知道用哪个数据,但却不记得准确的数据是多少,在辩论现场去用网络查数据,也一定是非常难堪和尴尬的事情。

从死记硬背,到不记不背,很多中国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总是要有一些概念、定义和内容需要一个字不差的准确记忆,差一点,都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很多大学生或者是职场人懒得去“死记硬背”的原因,是觉得“没有用”。从小到大,一个人学过的许多知识,看起来一生都没有用到,但这些知识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比如,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在使用《逻辑学》的知识,但你的大部分言论却会是应用了《逻辑学》的方法;再比如,你学过的数学,可能在工作生活中从来没直接用过,但数学思维却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你的判断。死记硬背是不对的,但不记不背更是不对的。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人生最不值得的事情,就是把时间都花在了百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