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名广州仔夺取丘成桐科学奖4项金奖,记者走近学霸了解其成功秘诀—— 好奇心让学霸比同龄人走得更远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健敏 通讯员 朱伯东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被誉为“中国青年诺贝尔奖”的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日前在清华大学揭晓。据介绍,2016年的丘奖可以说是广州成绩最好的一次,5名广州学生包揽了5项金奖当中的4项,他们分别是获得数学金奖的广东实验中学黎世伦,获得生物金奖的华师附中李顺,获得物理金奖的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许子潇、林泓隽、洪梓烨。其中,黎世伦还拿到分量最重的科学金奖,获奖金15万元。而化学金奖则被北京十一学校的壮澜夺得。那么这些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华师附中李顺:

音乐打分软件灵感中衍生出人工耳蜗研究

华附高三学生李顺这次拿下的是丘成桐科学奖首设的生物金奖。这个高高瘦瘦的斯文的男孩,在举手投足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在学霸云集的华师附中“大先班”里,他学会了如何化压力为动力,研究了“音高识别机理与仿生探究”。

4岁开始练习小提琴的李顺,对音乐有着无比热爱。这次研究的题目也是从音乐上得出的灵感。“我在初三暑假时就想,有人花千元去上一节小提琴课,无非就是让老师听一下音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软件可以自动识别音高音低,自己根据软件的识别结果来自动调节呢?”

李顺刚开始的设想就是要做一个音乐打分软件,算法是让电脑识别音高。“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除了在音乐培训方面可以用到这个算法,还能用在人工耳蜗上。”李顺解释道,人工耳蜗能识别没有语调的语言,但无法识别音乐的旋律,将来如果把这算法也用在人工耳蜗上,戴上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就可以享受优美的音乐。

为了找算法,李顺阅读了数百篇论文,尤其是国外的论文居多,反复推敲后,他从最初简单的编程想法变成研究生物神经机理,然后再折返回去推编程、算法。因为热爱而专注,因为专注而坚持,在导师的介绍下,李顺周末时间全都待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里做研究,一待就是3个月。他想用电极找听神经元,结果3个月里一无所获。“我想可能就是概率问题吧,有一个研究生花了一个星期就找出来了。”李顺说,自己只要扎下去了,就不会太考虑到结果,因为自己心里确实很想做这件事。

广东实验中学黎世伦:

从抛硬币正反面概率开始用数学来解答“简单”问题

黎世伦是省实高二南山2班的学生,他是丘成桐科学奖成立以来,唯一一名两次入围丘成桐科学奖总决赛的学生。去年,他凭借研究抛硬币正反面的概率获得丘成桐科学奖入围奖;今年,他一举拿下了丘成桐科学奖数学金奖和科学金奖。

今年,黎世伦参赛的项目是研究从毛细悬浮问题引出的凸曲线问题,证明了凸曲线的存在,并且刻画了它的样子。尽管研究如此高深,但问题的提出却是源于物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小故事:两个物理学家从毛细悬浮的实验中,猜测所有物体都有4个平衡位置。于是,他们就去问两个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家用微分几何解答了这个问题。

从这个故事中,黎世伦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曲线在每个方向上都能达到平衡?在他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疑问跟一个著名数学家的疑问是一致的,“这个发现让我很激动,我更加有动力循着这个方向去研究问题。于是大半年的时间,就写出了这篇论文。”

好奇心让黎世伦从小比同龄人走得更远。早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询问母亲一些当时课堂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黎世伦的母亲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学的是生物统计专业,她经常与年幼的儿子一起讨论更高级别的数学问题。“用高阶的观点去解答现阶段的问题,我常常感觉简单有趣。”目前,他的数学知识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早在读高一的时候,黎世伦已获得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的资格。

广州市第六中学许子潇、林泓隽、洪梓烨:

受练毛笔字启发 追问毛笔分叉原理

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许子潇、林泓隽和洪梓烨是本次大赛的物理金奖得主,他们的课题也相当接地气——研究毛笔分叉。

为什么会研究毛笔分叉?因为林泓隽从小学习书法,他发现在练习楷书的过程中,毛笔是不能分叉的,而练习行书和草书时,毛笔分叉造成的飞白又是另一种效果。这使他对探究毛笔分叉的原理产生很大的兴趣,他想将这个问题量化,研究不同的毛笔、不同的压缩量、不同的滑动力度毛笔分叉的情况,分析这些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且建立一个经验公式和理论模型。

许子潇告诉记者,建立模型的过程是很曲折的,他们不断地发现漏洞,所以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实验进行的这几个月里,他们每天都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去不停地实验和分析,有时晚上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了。

除了做研究的这段时间,林泓隽说他平均每个月都会看8本书,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因为他的思维很开放,构建的世界很精彩”,最喜欢的书是曹文轩的《根鸟》。许子潇是校羽毛球队的,十分热爱打羽毛球,为了提高体能他曾经坚持每周末跑5000米。而洪梓烨擅长的则是短跑,每年都会参加100米短跑比赛。

在谈及成长轨迹时,三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玩”。

林泓隽从小玩航模、玩乐高,许子潇喜欢玩机器人,洪梓烨则说自己都是“瞎玩”,没什么特别固定的兴趣。甚至奥数课都是上上停停,父母也不逼他,一切全凭兴趣。

指导老师璩斌表示,别小看这个“玩”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培养好奇心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小资料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原名“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由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发起,主要是面向华人中学生。设奖的原因是把在美国推行多年的“西屋科技奖”模式引入国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这些年来,华附、省实、广雅、六中、二中等多所名校学生都曾在比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