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轴线变迁

■陈 溥

北京城的“一轴一线”,一轴即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一线即从朝阳门至阜成门的大街,大街两旁有许多文物,被称为北京的历史景观长廊。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写道:“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中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整个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中轴线的历史十分悠久,三国时曹操的邺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根据考古勘测,一条南北中轴线串联了城中的重要建筑。到北魏兴建洛阳时,出现了更为明确、壮观的城市中轴线。唐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都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更加成熟,中轴线的运用也更为明确。在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中,金中都是一个里程碑。金中都依北宋东京(汴京)城建造,有一条长达4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从城的南门一直向北直达北门,整个宫殿群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1

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

元代在建大都时,因金中都水源枯竭,因而舍弃了金中都旧址(今北京城西南方),在它的东北郊另选新址,规划设计了新都。元大都是经过严格规划设计,建造起来的。在规划时,继承了唐宋都城建设的传统,设计了明确的城市南北中轴线。

但关于元大都中轴线在哪里?它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关系是什么?学界却有几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较主流的看法认为,明清北京中轴线与元大都中轴线是一致的,重合的。明灭元后,沿用了元朝的中轴线,并向南延伸。元代中轴线是怎么确定的呢?它在积水潭的最东端万宁桥,即现在后门桥的位置找到一个基准点。又在城市的南门丽正门外找到一棵树(后封为独树将军),以此两点连成一条南北直线,即城市中轴线。皇城正门灵星门,宫城正门崇天门以及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厚载门等皇城宫城主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再向北,中轴线穿过万宁桥后,直至城市北部的中心台。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城市中轴线。

考古发掘也支持这一观点。在今景山北墙外探出东西宽18米的南北大街一段,又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都表明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与明清及当今的北京旧城北部中轴线是在一条线上。在确定中轴线以后,从中轴线向西直到积水潭西端,约3.3公里,以此长度为半径,确定了东西城墙的位置,即全城的宽度。

第二种观点认为元大都中轴线的位置比明清中轴线位置偏西约150余米,是在今天的旧鼓楼大街。而明代将中轴线东移了150余米。当时元代的钟鼓楼就建在旧鼓楼大街上,明代将钟鼓楼迁往现址,所以这条街叫旧鼓楼大街。当时这里是最热闹的城市商业中心。以钟楼为中心还有东西大道。旧鼓楼大街向南直达银锭桥,再向南可达紫禁城中的断魂桥(断虹桥),桥在武英殿东墙外,被认定为元代的周桥,此桥具有元代的特征。那么,为什么这条中轴线被水(什刹海前海)阻断呢?支持此说的认为水面原比现在小,是明代拓宽的结果。

第三种观点则是折中的。认为元大都有两条中轴线,现钟鼓楼以南的中轴线是宫廷中轴线,主中轴线,而元代钟鼓楼以北还存在一条市井中轴线。

不管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哪一条,它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没有明清时那么明显、重要。因为元大都建设的中心是太液池(北海与中海)中的琼华岛,元时称万岁山。在万岁山东面是大内,西南面是隆福宫,西北面是兴圣宫,三组宫殿以万岁山为中心,弱化了城市中轴线的位置。下转34版

原标题: 原标题:中轴线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