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就我们一家成规模戏服厂了,我们不做的话,就真的没有了”

(下转A10版)

专题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刘伟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柳静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署名)

午后两点,董惠兰背靠椅子,趁间隙眯了几分钟。这几天她正在为戏服厂四处奔走,好久没睡个好觉了。

原来,自2015年7月起,这家位于状元坊出口处的戏服厂就面临租金上涨问题。“现在每月租金要3万多元,再加上人工等成本,每月都要十几万。”兰姐忧心忡忡:如果再这样下去,不知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当天正好有香港客户过来订戏服:“我们是老客户了,一直在兰姐这里订制,如果这家店倒了,也不知道还能去哪里找。”

回想起2009年,广州戏服制作技术刚获称省级非遗项目,当时大家欢呼雀跃,认为戏服制作将会更好地传承下去,但没想到在2010年,这个项目的保护单位之一“广州中华戏服厂”就黯然关闭了。如今广州只剩下兰姐的一家戏服厂,“如果真的关闭了,那就遗失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姐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不能让它在我手中断了传承,让传统技艺就这样失传”。

董惠兰

人称“兰姐”,生于1961年,长于状元坊,自幼接触服装艺术,广州市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董事长。20岁进入戏服行业,师从谭权、黄庆秋、庞成等老艺人,学习戏服制作的各种工艺。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看到戏服市场山河日下,董惠兰毅然承包戏服厂,继续传承粤剧服装艺术,一直坚持至今。

凋敝

昔日繁华已不在

提起广州戏服,肯定离不开粤剧。随着粤剧的发展,戏服也已有几百年历史,其中融合了广绣的艺术特色。广州戏服制作则继承了广绣的技艺,融合了绒绣、线绣、珠绣、亮片等,具有独特的岭南风格。

“门类极多,至今继承和保留下来的古装粤剧戏服尚有70余种。”兰姐向记者解释道,“比如男角穿的皇帝服、文官袍、男大蟒、海青、大扣等;女角穿的旗袍、皇后服、披风、女大靠等......

“广州戏服是岭南刺绣服装之一,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民初最为鼎盛,”戏服厂的墙上贴着这样的介绍。“我们状元坊是那时戏服制作的集中地。”兰姐说起广州戏服总是充满自豪,“那时候很兴旺,整条街都是绣戏服的,曾有50多家戏服店,3000多个绣娘。”

由于离当时的通商口岸十三行很近,状元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商关注。据兰姐讲述,当时曾有外国商人经过十三行,被状元坊里的精湛技艺所吸引,便买了一幅绣卷带回去,献给他们的国王。没想到国王看过后大喜,又让那位商人将自己的画像带回状元坊来绣......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通过十三行,状元坊的绣品开始向外传播。

可今非昔比,粤剧的繁荣光景已不复存在,旧日状元坊戏服一条街熙熙攘攘的景象也开始凋敝。如今,50多家店只剩1家,广州只有兰姐的一家戏服厂还在苦苦经营。“当年这里整条街都是做戏服的。”回忆起昔日盛况,再想想如今,兰姐不禁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