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月16日讯 近日,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年会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新年峰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围绕“金融如何助力新的文化经济实践”展开研讨,由业内权威专家和学者共同献计献策。经济、金融、投资和文化产业各界人士一百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及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主办,北京基石兆业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梅牡众筹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大会由中航国际交流中心董事长柴森主持。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盈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宁辰,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分别发表了主题致辞。

王永利在致辞中指出,在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文化金融研究需要大视野、重实际、抓本质。他指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万亿,GDP占比为3.97%,预计2016年会超过4.1%。随着文化产业的壮大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要考虑一些视野更大的问题。文化金融要为产业发展服务,而不能成为自循环的虚拟的资本游戏,文化金融一定要服务于产业实践。文化金融应坚持金融是本质、文化是特性的原则,要持续聚焦金融工具等基础性范畴。宁辰在《文化金融发展呼唤第三方服务助力支持》的致辞中指出,金融企业需要投资可以估值、具有风险控制手段的标的资产,而文化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经营历史短、业绩波动大、财务制度不甚健全的特点。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在文化金融领域发展第三方服务,例如电影金融领域的完片担保公司、票房收账公司等。金巍在主题为《新文化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致辞中阐述了新文化经济的三个特征:一是创新性。强调创业和创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占主导地位,并以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性产业为标志。二是融合性。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崛起,文化动力在非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作用开始显现。第三个特征是要素性。文化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作用在产业层面凸显,当下的文化经济实践为文化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金巍认为,文化金融在关注内容产业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应关注资本流向的新变化,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不宜过宽,但文化经济实践的视野要宽。

在主题为“金融如何助力新文化经济实践”的论坛成员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杨涛,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王海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吴江等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就新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金融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大会发布的两个重大项目引起热烈关注。乐视金融区块链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文化融50人论坛区块链工作小组副组长高林挥发布了“CCF50文化区块链社会蓝图”,该蓝图一改以往区块链应用项目的纯商业模式,将社会化作为理念,力争打造公益性应用生态圈,在此基础上推进商业化和资本化;中国社科院金融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杨涛发布了“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的阶段成果报告,这是我国首部以文化金融为主题的蓝皮书,是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皮书系列”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新推选了2016年度论坛成员和特邀成员,使这一学术平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大会上,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许均华等10位著名学者和专家被聘任为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新成员,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赵治、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琦等12位青年学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被聘任为特邀成员。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副秘书长王东主持了证书颁发仪式。

据介绍,中关村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China Culture Foundation)是经民政部门核准注册的非公募型公益性基金会,由中航国际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等20个单位及数十位个人联合发起。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HINA CULTURAL FINANCE 50 FORUM,CCF50)是由中关村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主办和管理的非官方、非赢利性的金融学术研究组织和学术平台,论坛汇聚了经济学界、金融界和文化界的企事业单位和较有行业影响力的个人成员,致力于与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研究等各领域有关单位及专家学者共同合作,通过长效化、机制化的学术性活动,关注重大课题、组织重大活动,推动文化金融研究和产业实践,推动文化金融的国际合作。CCF50将在2017年继续举办各种学术性研讨会和论坛,持续探讨文化金融的前沿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