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一部分人民币发挥“内汇”作用

白 明

按照传统金融学教科书上的表述,所谓外汇,就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实际上,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除了跨期国际支付的需要外,也要受到现有国际收支状况的约束,更要考虑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对于汇率的稳定而言,外汇储备无疑也会发挥“压舱石”的作用。这些还只是从中国经济自身来考虑的,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外汇储备对于世界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减震器”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毕竟,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从旁观者、跟随者成为参与者、引领者,必须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毋庸置疑,对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全兼顾到。

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外汇储备多与少之间增加调节手段,这就是要将人民币的本币功能加以扩充,因为外汇作为货币,与本币一样都是债权债务证明。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让人民币替代一部分外汇的功能,如局部范围内的国际支付、结算、储备、定价等功能,在此将这部分人民币姑且称之为“内汇”。

人民币国际化

与发挥“内汇”功能关系紧密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衡量外汇储备充足性的指标主要包括两项,一方面外汇储备至少要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足够偿还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外债。由此看来,虽然外汇储备低于3万亿美元会带来一定恐慌,但短时间内还不至于出现外汇的流动性不足。从确保经济安全角度来看,多一些外汇储备也体现出国家层面的风险厌恶倾向。不过,如果未来我们国家自己印的人民币与其他国家印的硬通货之间能够产生必要的功能重叠,也就意味着维持外汇储备的自由度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内汇”的说法在学术上与外汇之间重叠范围多大,只要实践中人民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够被接受就可以说具有“内汇”功能。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美元对于其他国家是外汇,但对于美国来说却是本币。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贸易国,但美国的外汇储备却远远低于中国。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元在当今国际经济中依然处于主导货币地位,而这种主导地位短时间内没有可能被动摇。在这种拥有主导货币地位背书的情况下,美国也用不着这么多外汇储备。想在国际市场上买东西,靠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了。当然,美联储也不会随便印美元,要考虑到就业、通货膨胀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用于国际支付角度看美国,自然美国的“内汇”比欧元、日元、英镑等外汇更好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将各类外汇储备(每盎司黄金统一折合成每盎司35特别提款权)折算成特别提款权,2015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为2.416万亿特别提款权,美国为860亿特别提款权,仅相当于中国的3.56%;欧元区国家外汇储备2530.8亿特别提款权,相当于中国的10.48%;日本的外汇储备8719亿特别提款权,相当于中国的36.09%;英国的外汇储备862.4亿特别提款权,相当于中国的3.57%。不难看出,除了美国之外,欧洲国家、英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之所以外汇储备规模都不如中国。究其原因,除了不排除部分国家“攒”外汇的能力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国家用的本币是硬通货,外汇储备不够了也能够小心翼翼地多印几张,为在国际市场上为资源优化配置而付账埋单。

老实说,近些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走得并不慢,特别是以2016年10月人民币成为构成特别提款权的五种货币之一,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除了周边国家越来越多流通人民币外,许多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篮子,而且许多国家央行也与中国的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迄今为止,香港、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悉尼等城市还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许多人民币金融产品近年来也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虽然资本项下尚未全面放开,但局部放开的步伐有所加快。从国内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试水自由贸易账户,沪港通和深港通业已开通,QFII规模不断扩大。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变化虽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但不意味着人民币就等同于国际硬通货。要想让部分人民币成为“内汇”,不一定偏要等到人民币实现完全国际化的那一天,只要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与外汇功能重叠即可。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用外汇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东西,用人民币也同样能够买到。

尽管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释放出局部的“内汇”功能,但还不足以完整支撑起“内汇”功能。尽管人民币已经加入到特别提款权的“篮子”,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与“篮子”中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样也可以被称之为硬通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加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对外贸易规模很大,另一个条件则是资本流动没有限制。目前来看,中国做到第一点没有问题,而要做到第二点,还需要循序渐进。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放开了针对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管制,而对于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尚未完全放开。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人民币“入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中国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既应当重视发挥好人民币的“内汇”功能,又不会为了培育“内汇”揠苗助长。因而,当务之急仍然是要保持外汇储备规模的相对稳定。事实上,要想让一部分人民币发挥出“内汇”的作用,除了要适度增加离岸人民币的存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我们的整体金融体制改革相向而行,循序渐进。

培育人民币的“内汇”功能

需要多点发力

目前来看,发挥人民币的“内汇”功能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有其现实可行性。迄今为止,有关部门公布在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对外商务统计数据之时,都做到了以人民币计算的数据为主。在此基础上,发挥 “内汇”作用是激发人民币内生活力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度对接。为了发挥一部分人民币的“内汇”作用,现阶段主要应当在以下方面更多发力:

首先,要增加离岸人民币的供给。与外汇不一样的是,如果要让“内汇”发挥跨境支付作用首先要让其他国家先挣出足够的人民币。为此,我们的进口贸易需要主动提高人民币的使用率。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让其他国家在发展从中国的进口贸易过程中有更多机会用人民币支付,这也是让一部分人民币成为“内汇”的前提条件。事实上,现在的进出口贸易中用人民币支付的比例较前些年已有明显增加。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称,2016年10月份人民币的全球支付额已经排列第六位,占比为1.67%。

其次,适度扩大资本项目开放口径。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硬通货所享受的现炒现卖与资本项目全流通环境不同,迄今为止,中国的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已基本完成开放,但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开放还在不断试水,如沪港通、QFII等,人民币跨境流通受到较多约束,无法充分体现出“汇”的一面。即使尝试,更多也体现在对外汇使用范围的扩大,如允许国内投资者开立B股账户。为此,有必要在国际收支管理过程中加大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的便利性。例如,目前国内已经上马11个自贸试验区。鉴于此,可考虑推广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做法,结合在国内更多地区率先推广自由贸易账户,优先支持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资本项目开放。

再次,要将加快国内要素市场建设与扩大开放紧密结合,释放人民币定价衍生品交易的溢出效应。现阶段,需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国内资本、商品、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开放,让更多境外投资者有机会“沾手”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最后,要加大对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支持力度。要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外更多开展与人民币有关的金融业务,包括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发行人民币债券、增加人民币汇兑网点、开展人民币担保业务等方面,形成容量大、流动性活跃的人民币境外“资金池”。

让一部分人民币发挥“内汇”功能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应当只被理解为应对当前外汇储备下降的“急救箱”,也不要被定位为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变速箱”,而是要被看成是未来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具箱”。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