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民族节目向竞技体育发展 赛龙舟有了几分时尚气息

每逢端午节,吃粽子与赛龙舟,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必做的事情。今年端午节,中华龙舟大赛在福建福州隆重举行,并通过央视的全程直播,让全国人民在电视机前过了一把龙舟瘾,同时也将“竞技龙舟”的概念进一步推广普及。这项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民间活动,披上了现代的“竞技体育”外衣,似乎也有了几分时尚的气息。专题策划 郑少山 专题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杨杏萍

“竞技体育”外衣让传统得以传承

作为一项非奥项目,龙舟运动的大多数参与者是民间的爱好者,高校学生军也日渐成为中国龙舟运动项目的参赛主力军,成为龙舟运动职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其中,来自吉林的北华大学龙舟队便是全国高校龙舟界的强队代表。近年来,北华大学龙舟队征战于国际国内各项赛事,收获金牌30余枚。

船队教练武帅向记者介绍,这支北方的船队,在训练时最需要克服的便是场地和气候问题,因此,他们也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训练方案,“我们地处北方,冬季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零下十四摄氏度,因此去年冬天备战龙舟大赛总决赛时,我们全队特地跑到广东汕尾市海丰县,进行了为期22天的集训。”

不仅如此,武帅以及他的团队还借鉴了各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实用性高、趣味性强的训练方案,“一方面我们借鉴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方式,融会到单调的龙舟训练课上;另一方面开展足球、篮球、两人三足跑等竞技游戏,锻炼队员们的协调统一性,从而收获同舟共济的向心力。”

此外,有别于竞技龙舟的传统龙舟项目,也常以表演的形式,参与到各大赛事中来。在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的现场,记者便有幸见到了这样一群“龙舟人”——他们年龄不一,从18岁到58岁都能报名参加。

福州祥谦镇洋三队队员林根旺向记者介绍,他们的队员遍布各行各业,农民、工匠、小商贩、快递员……但在这支队伍里,他们就如同一家人般相处着,“购买龙舟、船桨、补给品等各项费用都是我们自己合伙出的,就是因为喜欢。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希望将传统龙舟事业发扬光大。”

发展跟不上国际潮流?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世界各地。最具典型的便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九州和冲绳等沿海地区,也流行着如赛龙舟式的赛船活动,在当地被称为“爬龙”。有众多华人居住的新加坡也会在端午节当天举办全国性的龙舟比赛。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龙舟运动。

去年8月,国际龙舟联合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认可申请书,正式认可后,龙舟项目将进入奥运项目排队程序。随着龙舟运动的国际化,西方国家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原有的一些技术优势正逐渐丧失。加上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这项创始于中国的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此,南海九江队领队梁觉聪表示,“在整个龙舟赛事的规范性角度,我觉得我们还是得和国外加强交流,互相学习。”而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余汉桥则指出:“青少年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能不能落实到青少年甚至少年,还要再次进行改革,扩大青少年的阵容,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赛事中,并且在青少年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从事职业或者半职业的龙舟赛事活动。”

你知道吗? 龙舟曾是亚运会正式项目

关于龙舟运动的起源,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楚人怜之,纷纷争逐江上相救,并投以粽叶包裹的食物引开鱼群。

长达千年的传承中,赛龙舟的制度在时代的变更中缓慢发展。直到198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才正式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各大龙舟竞技赛事在中国各地逐渐兴起,并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相比古时,如今用来竞渡的龙舟形制都简化了许多,按照正式比赛规定,参赛龙舟需配备有龙头、龙尾、鼓和舵。每支参赛队伍需设鼓手和舵手各1名,划手20名。此外,船身的色彩、船上的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颜色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