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刘敏 大零售模式 如何接轨国际成熟私行模式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导读

“去年新加坡中心开业,当年实现收入1000万新币;今年下半年,还会在伦敦开设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刘敏介绍。

2017年,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步入第十个年头。

10年间,已有招行、工行和中行三家银行的客户资产管理规模站上1万亿元的台阶。

中国银行是中资银行境内首家分设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机构,十年运行,犹如十年行业缩影。

2007年3月27日,中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成立私人银行分部,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商业银行。

2014年,中行私行国内独家推出境内外股权融资综合金融服务,先后为阿里巴巴、海螺水泥等境外上市企业及其持股员工提供了境内外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同年,中行私行还创新研发境外优先股投资的私行客户专属产品。2016年,又推出同业首支新西兰主题投资产品。

2016年9月8日,中国银行私人 银行新加坡分部开业,正式完成对新加坡这个全球最大财富管理市场的布局。

“去年新加坡中心开业,当年实现收入1000万新币;今年下半年,还会在伦敦开设私人银行服务中心。”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刘敏介绍,海外分支机构的完善,对该行财富管理领域跨境业务的开展意义重大“,目前,我们港澳地区和新加坡客户的金融资产规模占到中行私行整体管理资产规模的超过三成。”

据中行提供的数据,中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的境内外份额比例保持在7:3左右。近年来海外管理资产规模占比稳步上升,2016年末约为33%。

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从呱呱落地长至青春年少。商业银行在模式探索过程中,大多经历了事业部模式到大零售模式的变迁。

事业部模式是指,私人银行作为独立部门直接对总行负责,与零售银行平级;而“大零售”模式下,私人银行则作为零售银行部门的一个分支,对客户进行分层服务,高净值客户交由私人银行业务条线打理。

目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大零售模式已胜出。但,它是否将成为模式选择上的终点?对此,刘敏,结合中行的模式变迁,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21世纪》:中行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经历了哪些变化?

刘敏:我们最初走的是准事业部路径,并以此为发展目标;后来变成大零售板块内的一个独立部门,现状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合并在一起,叫做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

中行对大零售模式的选择,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原因在于,国内监管层面上尚未出现独立私行的概念,依旧和商业银行绑在一起,主要的区别是销售的产品门槛和收益高一些,更多只是对高端客户的分层服务。

这种模式下,我们觉得私行业务可发挥示范作用,提升银行整体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水平,从而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这种向下兼容和外溢的效应,也是普惠金融的一种形式。

当然,私行业务还是要在这种模式下坚持自身定位,向上发展进化,真正成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皇冠上的明珠。

《21世纪》:大零售模式是否会成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模式终点?

刘敏:在国外,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是分别独立、并列的业务单元,不是零售的概念。私行未来不应该停留在大零售的模式上。

国内私行的业务模式选择主要取决于监管政策和市场发展两个方面,和国外同业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是置于整体的零售银行业务监管体系中,现阶段还没有独立的监管政策。

而境外私人银行一般都有独立的监管法则,会要求机构有独立的牌照、独立的IT系统和账户开立系统。

如果监管机构未来出台一个针对私人银行的独立监管体系,行业主体可能就会选择把私人银行剥离出来,持牌经营;如果现有监管体系不变,大零售模式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市场发展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投资产品的收益刚兑现象还很普遍,本应是高风险、高收益,服务于特定人群的私行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收益、零风险。这种情况下,银行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以独立的模式去追求私行业务的专业化运营,市场和客户其实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21世纪》:下一个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将发生哪些重要转变?

刘敏:未来十年的私人银行,将是以客户关系为主导,以专业资产管理为基础,以全面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和领先的业务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服务内容上,客户资产配置将从境内延伸到全球,客户服务半径从个人延伸到家族和企业,客户服务周期从当期转向长期的规划传承。

服务方式上,将不再局限于零售业务的桎梏,私人银行将成为连接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等多元服务领域的结合点,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真正实现私人银行客户、企业及其家族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发展形式上,私人银行的独立性应更强。从长远来看,会逐步向大型银行事业部,甚至独立的公司形式转型,逐步与海外成熟私人银行模式接轨。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