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联储加息: 中国央行“按兵不动” 债汇淡定

在美联储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并将开启缩表进程后,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相同,中国央行选择“按兵不动”,没有跟随美联储步伐再次上调货币市场政策利率。人民币也表现得较为“淡定”,中间价反而升至7个月新高。

央行未“跟随加息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货币市场政策利率均出现“跟随加息”的情况。而此次美联储加息后,6月15日,央行宣布,为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有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净投放900亿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与上期持平。

这早已在多数机构预期之中。机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在人民币贬值预期被修正后,资本外流的压力明显得到缓解;第二,中美利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第三,金融去杠杆成效初现,金融部门资金成本已经向实体传导。

中信建投认为,前两次美联储加息环境下,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而近期贸易数据持续改善,外储继续回升,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轻。加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有所升值,此轮美联储加息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是不降反升。

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52,较上日升值87个基点,创下去年11月来新高。不过,由于美元指数涨幅扩大至0.4%,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日内累计跌幅逾160点,报6.8023元,创5月底以来新低。

另据央行数据,中国5月外汇储备30535.7亿美元,连续第四个月上升,创2014年6月来最长上升周期,外汇占款降幅也在不断收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目前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背景下,美国加息对我国的冲击本来就有限,且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国内运用加息和本币贬值去应对美国加息的必要性不足。更重要的是,年初至今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市场利率已经上升不少,前期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超调反应。在当前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6月资金面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央行不上调逆回购利率,避免资金成本上升太快,有助于缓和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内在矛盾。

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伴随美联储加息落地,隔夜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中国央行逆回购利率未上调利好的兑现,15日,中国国债期货早盘一度拉升,随后震荡回落。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9收盘跌0.11%,盘中一度上涨0.34%;5年期主力合约TF1709收平,盘中一度上涨0.22%。现券收益率也在短暂续降后反弹。

与此相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15日尽管略升2个基点至3.5554%,但自5月以来已呈现逐步回落。随着金融监管成效初显和协调性增强,以及央行持续的流动性投放,债市悲观预期已有所缓解。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在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回落(5月同比增长9.6%,创历史新低)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概率已经不大。而银行在存款派生很弱,只能依赖同业存款支撑业务的情况下,也需要货币当局注入长期的低成本资金来恢复资产派生负债循环,债券收益率也会逐步回落。

陈冀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央行货币政策紧平衡以及银行负债端压力带来同存利率持续上升,银行负债端成本的上行也必然要求抬升其资产端收益率,最终转嫁到实体经济。为了稳定市场流动性、应对二季度末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跨季紧张,央行已经提前进行28天期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短期来看,债市将在流动性调节的基础上逐渐理顺收益率曲线,整体利率小幅上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但已不会超过3.7%的前期高点。

中信建投表示,尽管央行此次不“跟随加息”,但短期内不上调逆回购利率不代表监管态度转变。整体来看,实现2017年增长目标问题不大,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也相对较弱,考虑到6月份资金面压力,央行近期公开市场积极投放也仅仅是维稳,资金利率仍然维持在高位,离宽松尚有距离。目前最关键的银行体系去杠杆仍然在进行当中,央行也仅仅是紧平衡上的维稳。

新华社昨日刊文称,中国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做好“预调微调”,做好市场的预期管理,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有力保障。

作者:佘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