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祠堂见证宗族绵延

走进广州祠堂系列之六十八

探访对象:乐耕陈公祠 地址:沙涌南村前大街45号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刘诗敏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位于越秀区矿泉街沙涌南村的乐耕陈公祠是陈氏族人祭拜祖先、聚会议事、举行重大族事庆典的场所,建祠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乐耕陈公祠历经两次修复,至今仍保存完好,继续见证着陈氏宗族的绵延。

历史

备受爱护,重修时以旧修旧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越秀区矿泉街沙涌南村前大街45号的乐耕陈公祠,只见该祠堂宽三间,进深二间,为二进一天井,砖木抬梁结构,占地面积约有300平方米,气势恢宏。

乐耕陈公祠确切的建设时间已无从考究,村志仅记载始建于明朝。“我们从祠堂内保存的碑文中可知祠堂重修于清朝、1996年。”沙涌南村村长陈志兴介绍,乐耕陈公祠备受村民爱护,重修时也“以旧修旧”,祠堂大体保持完好。

经过空旷的庭院,即可到达祠堂大门。大门正上方牌匾刻有“乐耕陈公祠”,大门左右两旁挂有对联:“乐享自然风光绮丽,耕耘有得宗族绵延。”陈志兴表示,该祠堂牌匾皆拥有悠久历史,祠堂内牌匾“永蔭堂”即使书写年代不详,但村中近百岁的老人皆说这牌匾自古存在。

记者看到,乐耕陈公祠的内外墙上端皆配有寓意吉祥的壁画诗词,还设有虾公梁、石狮和异形斗拱装饰,处处展现着广府建筑的精致特色。祠堂内部香火袅袅,显得格外静默严肃。

特色

数十代子孙名派早已定好

陈志兴介绍,乐耕陈公祠是陈氏后人为凤翔派十一世祖陈祥所建。陈祥,号乐耕,是明代处士,生于明代永乐年间,卒于明代天顺四年庚辰年(公元1460年),葬在广州市白云山象牙峰。

据陈氏族谱显示,入粤凤翔世系陈氏起源江西省泰和县柳溪乡古井巷,入粤始祖是陈軝,于公元1023年被朝廷派到广东南雄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保昌县尉(相当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后隐居旧番禺县流溪都凤翔社(今黄埔区九龙镇枫下村)。陈軝入粤后,族蕃世衍分居各地。

生于1930年的陈松玉,今年已87岁高龄,每日早晚他都到祠堂里上香。陈松玉介绍,自己是凤翔派第五十三世“名”字辈。据悉,在乐耕陈公祠内挂有一块石碑,上刻有沙涌南村陈氏发源地与“自十五世起取诗字为名字派”的缘由。碑文清楚刻录了从第十五世“秉”起至第七十世“杨”所有陈氏后人的“名字派”。

“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出生之前,名字排辈都已经定好了,这都让我们有根可寻,有章能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福啊。”陈松玉老人感叹道。

故事

祭祀活动

为村民带来归属感

解放前,乐耕陈公祠一度被改做小学。“我在这里上了两年小学。”陈松玉介绍,乐耕陈公祠自他懂事起就是小学,“我和30多名小同学一起在祠堂念到小学三年级。”

在陈松玉的记忆中,祠堂甚少变化。“老师贴书法的那面墙还是那样。”陈伯介绍,1938年,他还是几岁大的孩子,母亲常在祠堂门口接他。“以前祠堂前面就是大水塘,种满了莲藕,孩子们都喜欢到那玩耍,父母都怕孩子落水,就守在祠堂等着。”走在祠堂里,陈松玉聊起了儿时趣事,拍着祠堂2米高的木门道:“这个门啊,也是那时的样子,只是池塘变楼房了,我也老啦。”

乐耕陈公祠内的“永蔭堂”挂满了来自增城仙村镇下基村、番禺石楼镇大岭村、白云区良田镇良田等陈氏族人的赠礼。“因为我们都拜祭同样的祖先,所以我们陈氏一族一直都很团结。”陈志兴介绍,沙涌南村民们一年参与的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就有三次,分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办的玄帝出游年宵节活动、清明祭祖和重阳祭祖。

“每一次祭祀活动都是宗亲们见面相聚的时刻,村民们总会在祭祀结束后在祠堂前设宴聚餐。”陈志兴认为,祭祀活动是村民归属感的最大来源。

据悉,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各地的陈氏族人都会奔赴沙涌南村的祠堂前聚餐。“老老少少聚一起,真是很开心。”陈松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