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只是产业转移:嘉兴谋求与上海协同创新

在浙江嘉兴和上海金山区交界处,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其中45平方公里在嘉兴平湖新埭镇,42平方公里在金山区枫泾镇。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张江枫泾科技园和张江平湖科技园共建而成,是目前我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个沪嘉合作园区发现,除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秀洲区的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海宁市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嘉善县的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都成为嘉兴接轨上海的重要产业载体。

在今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前,嘉兴和上海的产业合作早就先行一步,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嘉兴接轨上海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产业承接,而是‘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 嘉兴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一园区地跨两省、三方合作

“我们2013年下半年开始建厂,2015年正式投产,当时就申请了021区号(上海区号)的继续延用。”中国集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德将他的名片递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说。他的名片上使用的座机既有0573嘉兴的区号,也有021上海的区号,公司的地址则标明了是在上海张江平湖科技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

这一科技城位于浙江嘉兴和上海金山交界处,地跨浙沪两省(市),其中45平方公里在嘉兴平湖新埭镇,42平方公里在金山区枫泾镇。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科技城下设平湖园和枫泾园,三方不涉及股份分配。

2011年9月25日,《张江平湖科技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平湖市政府签署,标志着科技园合作建设正式启动。

2013年4月,为进一步加快浙沪相关政策和资源共享,由上海张江管委会牵头,将毗邻的金山区枫泾镇纳入合作开发范围,自此,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也是这一年,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紧张,王云德几番考察下来,最终将公司从上海嘉定迁到了与金山区枫泾镇仅一河之隔的平湖市新埭镇,“拿了几百亩地,未来正打算把总部放到这里。”

比他更早看中这里的是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创始人陈坚。他花了6年时间选中了这块地,如今已投入十几亿元在一片农田上建造起了平湖的欧洲小镇。

之所以在2009年就看中还是一片农田的科技城,陈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S36高速公路出口离我们只有600多米,沪杭高铁的金山北站到这里直线距离只有3.6公里,还有从乍浦到金山北的快速道。”

如今,这个进口商品城除了是浙江的特色小镇之一外,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经通过初审,平湖到商品城即将开通三十多班专车。

整个张江长三角产业城整体目前已完成一期启动区块共计1.6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征收工作,二期征收工作已经启动。

在这个曾诞生了19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改革先锋步鑫生的城市,改革的步伐一直走在前沿。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跨省合作模式在国内属首例,是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大趋势、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更为全国区域一体化经验提供了无限空间。

但由于地跨两省、三方合作,这个园区在多方看来,离开了浙江省级或上海市级的政策性支持会步履蹒跚。

刨去地理位置因素,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在嘉兴早已推行。最早的便是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总经理林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海宁由于距离上海较近,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并且当地的干部经常到漕河泾挂职交流,了解较深,才会选择这个点,“上海和海宁之间的政策存在较多差别,需要更高层级的对接。”他说。

地校合作引入上海高校科技成果

为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地方科技创新,嘉兴早在10年前就开始引入“地校合作”模式。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的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就是一个样本,该科技园于2008年6月引入,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嘉兴市政府共同建设,交大控股,主要覆盖电子类、材料类、医药类、医药器械类、智能制造类企业,2013年底一期建成后目前在孵企业约有120家。

依托上海交大的资源,园区引入了大量的优质企业。其中,交大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占到30%,海外回国创业的企业占30%,另外交大校友以及上海周边的一些成熟企业占30%,剩余的10%是社会的各种创业。

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副总经理林忠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他们会通过交大的资源组织相关创业大赛引入人才,并通过学校在上海的孵化基地招揽国外的好项目落户到交大在上海市内外的14个合作园区。

为服务这14个园区,上海交大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构成的专家团队,园区内企业遇到技术性难题都可以顺畅地和这些专家对接,“一般情况下,随便一家企业想对接交大的专家是非常难的。”林忠义指出。

从交大的角度,选择嘉兴有多方考虑:目前还是人才的洼地,生活成本较低,地理位置方便;嘉兴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包括嘉善的木业、海宁的皮革、秀洲的毛衫等基础雄厚;嘉兴市政府部门的服务也颇受赞赏。

受访企业均表示,他们看中的并不只是2-3年场地的免租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上海交大的招牌和资源。除了上海专家团队,园区孵化器秀洲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外派专职人员到上海交大的大院系科研处进行挂职,“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环节进行无缝对接。”中心副主任农静说。

不只是简单的产业承接

沪嘉的合作,并不限于此。资料显示,嘉兴市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中已有15家与上海重点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是重点建设的平台。

在这些模式的推动下,目前,嘉兴市已有20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五年来,引进来自上海企业1425家,到位资金631亿元。

“这么多年下来,嘉兴接轨上海早就不是简单的产业承接,而是利益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嘉兴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括共建高端产业链、产业平台、创新要素、特色小镇和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

《长三角(沪嘉)产业协同创新区方案》已编入《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只是去掉了沪嘉,布局更广。”卓卫民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在上海采访多位区域专家了解到,上海的发展已经遇到要素与空间上的瓶颈,整个郊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尤其制造业需要往周边转移,这正好给了上海周边城市机会,“如何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是上海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上述人士说。

嘉兴无疑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两地合作基础非常深,近几年大量支撑嘉兴工业企业改造提升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大部分来自上海,嘉兴的货物都通过上海港出去,高科技人才也主要从上海引进。”卓卫明说。

据悉,目前已有不少嘉兴本地的企业将高端研发机构、研发总部放到上海,生产总部放在嘉兴,这也是嘉兴能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作为当地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嘉兴市经信系统近几年开始每年派出2-3名干部到上海市经信委挂职一年,一方面争取上海经信委的支持,另一方面掌握上海工业与信息发展的方向。

不仅如此,嘉兴还引进了上海市经信委的工业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嘉兴分中心。

“嘉兴和上海,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共同实现包容性增长。”卓卫民说。

作者:姚建莉;吴佳宝;陈倾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