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天下英才而用 成都今起办理“大学毕业生落户”

作为“21世纪最贵”的资源要素,“人才”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本月初,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表示,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成都将实施“蓉漂”计划等一系列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发各方关注。

在本科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7天内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等“口头承诺”发出两周后,7月19日,成都举行“产业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在会上表示,《行动计划》是成都连续两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人才新政”后的又一政策创新,“也是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

“作为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成都人才资源的聚集刻不容缓。”彭崇实说。

如何才能“聚天下英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12条举措,包括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其中,备受瞩目的“大学毕业生落户”将从今日起开始办理。

放宽落户限制大学生今起可凭毕业证落户

7月19日下午,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作为“产业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人才优先发展”引起巨大关注。此前,成都已连续两年(2016年和2017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人才政策。

记者注意到,和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最新的《行动计划》把“人才”从支撑要素提升为发展要素,同时,还将人才改革嵌入到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成都未来发展动力转化的战略考量,意义十分重大。”彭崇实说。

具体来说,《行动计划》包括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措施,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分类施策。

落户问题无疑最受关注。彭崇实表示,成都推行的是“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努力打造最具包容性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在蓉落户扎根。”

那么,如何落户?《行动计划》明确,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同时,在本市(成都)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成都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局局长马力表示,今天(20日)起即可正式办理相关手续。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成都此次也加强了对人才住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中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的解决方案。

成都市团委书记苏呈祥透露,针对外地来蓉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成都设置了22个7天以内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目前13个在中心城区的青年人才驿站和青年人才之家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9个也将于7月20日投入使用,届时将累计提供736个床位。”

紧贴产业需求多层次激励培育“成都工匠”

对于寄望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的成都来说,需要不断吸引聚集各类人才来蓉创新创业。

所谓人才聚则产业兴。《行动计划》在放眼全球人才的同时,更紧扣成都的实际需求:“紧扣产业链短板,5年内引进和培育10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凡属成都产业和企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在蓉工作,可申领‘蓉城人才绿卡’”……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陈光认为,吸引人才并非一个口号或者一个平台这么简单,要让人才与城市本身的产业需求相对接,才能形成有效供给。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成都此次的“人才新政”刚好结合的是“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说明成都希望从产业的角度来吸引人才。”

彭崇实在昨日的发布会上也表示,《行动计划》充分考虑了成都的产业发展需求,从多个层次和维度对人才予以激励和扶持。

他解释说,产业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保障和支撑。

在谈及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度大幅提升时,彭崇实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过去的奖励政策主要针对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次加大了对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就是要充分发挥蓝领的作用,“好的想法、理念需要有人来实现,技能人才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大国工匠’主要是他们,我们要大力培养一批‘成都工匠’,这对产业发展很重要。”

根据《行动计划》,成都将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培训;建立人才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提升奖励制度,给予每人最高6000元补贴;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对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的给予最高10万元经费资助……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是说只有外来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所以,成都此番特意淡化了“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的概念。

彭崇实打了个比方,“过去可能针对外面的人才政策会多一些,为了避免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我们要给本地人才以同等待遇。”他告诉记者。

作者:余蕊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