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支没有穿军装的产业大军

《拼实业》  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  (美国)阿瑟·赫尔曼 著  李永学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读《拼实业:美国是如何赢得二战的》

陈华文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是走向强盛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国家安全危机的关键。阿道夫·希特勒当年之所以敢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依仗着德国拥有强劲的工业实力。同理,美国赢得二战,依靠的也是国内强大而先进的工业。战争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和实业的较量。

二战之前美国防务军备到底状况如何?二战期间美国是如何真正将科技力量通过兵工生产转化为战斗力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作家阿瑟·赫尔曼所作的《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可信的史料和微妙的细节,揭开了美国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的秘密。美国能赢得二战,依赖的就是强大的工业基础,而那些杰出的企业家,则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威廉·克努森与亨利·凯泽这两位美国实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便是突出代表。

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型战争,且这场战争还是持久的,那么何以致胜?世人或许有很多不同解读,国家的有力领导、民众必胜的信念、士兵勇敢的冲锋、先进的武器装备等都不可缺少。然而,在现代战争中,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更有赖于战争背后强大而先进的工业生产制造格局。尽管这个道理人们都清楚,然而学者们在探讨战争成败时,多偏向从军事的角度展开研究,忽略了非军事方面的原因。《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的亮点,就是把历史追光灯聚焦在为赢得战争而付出代价的工商界人士、工程师、工厂经理和产业工人身上。

追溯当年,美国其实是不愿介入战争的。须知,经历了大萧条,1933年开始执政的罗斯福总统面对的是高达25%的失业率,工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财政亏空25亿美元的现实。经济困顿直接影响防务军备。1939年,美国陆军航空队仅有约1700架飞机,且都是战斗机和教练机,没有轰炸机,军官和士兵不足2万人。而当时德国空军拥有差不多85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且大多数是服役不足三年的先进机种。美国陆军当时仅有6所制造武器的现役兵工厂,且85%以上的机器已使用10年以上,甚至有些还可追溯到葛底斯堡和安蒂特姆时代。名将巴顿1939年夏在佐治亚州本宁堡担任陆军第二装甲旅旅长时得知,该旅只有323辆坦克,不仅与德军装甲旅的2000多辆坦克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连能把这些坦克装配起来的足够可靠的螺钉和螺母都找不到。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后,美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美国民用企业很快动员起来投入战争,经过战火的洗礼,经济得到极大刺激。194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997亿美元,1945年达到了2119亿美元(即使考虑25%的通胀率,仍上涨了56.3%)。

在罗斯福总统的召唤下,克努森离开了通用汽车公司,成为重建美国军备的先锋。他先是担任了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后接受中将军衔,担任美国陆军工业生产总领,他也是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的“平民将军”。而亨利·凯泽擅长修建大型建筑,和威廉·克努森一样,他身边聚集了几位精心挑选的实业家,其中有的实业家从来没有踏进大学校门,有的则是辍学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武器装备生产飞速增长。

为了赢得二战,美国一支没有穿军装的产业大军,夜以继日在工厂生产战争装备,产量达到了二次大战中所有投入战争的同盟国军队装备的三分之二:8.6万辆坦克、250万辆卡车、50万辆吉普、28.6万架军机、8.8万艘海军舰艇、5600艘商船、43400万吨钢材、260万挺机枪和410亿枚各式炮弹子弹。当然,还有威猛的B-29超级轰炸机。为了打赢正义之战,二战期间美国对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进行了令人惊叹的总动员,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仅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在涉及战争的产业内就业的工人伤亡就很多,其数字是同期美国军方伤亡人数的20倍。仅通用汽车公司就有168名高管殉职。

美国是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私有企业在军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私有企业老板的态度、行动,乃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可能会影响二战进程。这也是《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浓彩重墨深入刻画威廉·克努森和亨利·凯泽两位“大佬”的原因所在。在阿瑟·赫尔曼看来,若没有这两人的支持和努力,二战至少不会在1945年取得胜利。威廉·克努森是丹麦移民,从车间生产的基层工人起步,最后成了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而亨利·凯泽小时候曾被人视作问题少年,凭着实干成了美国最庞大的建筑企业联合六大公司的掌门人,并主持修建了美国最高的胡佛水坝。

凭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美军的待遇也是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在欧洲战场,除了武器充足供应,士兵的给养清单里还有口香糖、香烟、可乐、图书,到了感恩节还能给士兵空投火鸡。仅仅可乐,美军在一年中就喝掉了10亿瓶,每个月消耗的香烟达4.3亿支。当时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就曾担心地说过,日本偷袭珍珠港可能会“唤醒一个沉睡的巨人。”事实上,这个巨人不但被唤醒了,最后还让日本法西斯吞下了发动战争的苦果。

二战中,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超乎想象。1942年,德国等轴心国就击毁同盟国1664艘船只,照这个数字推算,以当时同盟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用不了多久,同盟国的舰船就会被德国的“狼群”战术潜艇打得精光。危机之下,亨利·凯泽果断收购了两家造船厂,并革新技术,用预制构件和装配的方法大规模生产船只。一艘万吨级自由轮从安装龙骨到交货,原来要200多天,亨利·凯泽一开始就把生产时间减为40天,而且质量上乘。半年之后,万吨自由轮“约翰·菲奇”号创下24天下水的世界纪录。到了1944年,每个星期就有一艘护航航空母舰下水。亨利·凯泽和他的同行在17天内便能把整条船造出来。1945年的前212天,他们完成了247艘,平均一天超过一艘。“罗伯特·皮尔里”号油漆未干就下水,只用4天零15个小时。这个纪录保持至今。从200多天到不到5天,效率整整提高了4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