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姻中科院微研所 翰叶觊觎氨基酸多元化空间

随着资本运作的监管趋严,一些上市公司正在回眸发力传统主业建设。

日前,翰叶股份(600226.SH)公告称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称中科院微研所)达成合作,并签订 《技术转让合同》以及《关于成立中科瀚叶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的协议书》,而此次受让标的为L-丙氨酸的生产技术,交易金额2800万元。

事实上,主营化工、农药领域翰叶股份曾于今年“跨界”完成对网游公司炎龙科技的收购,而考虑到L-丙氨酸可用于农药兽药生产,此次与中科院的合作显然是其再度向传统主业的一次“回马枪”。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翰叶股份所受让L-丙氨酸技术并不仅限于化工领域,其在食品加工、环保、日化品等领域也具有商用可能性,而这是否会促使翰叶股份向更多元化的领域发起布局,也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翰叶“看上”L-丙氨酸

年初方才完成游戏公司并购,并试图打造泛娱乐凭条的翰叶股份,如今再度向主业研究和技术购买“回归”。

翰叶股份表示,此次受让中科院微研所的技术为“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的菌种、培养基配方、生产工艺、产品检测方法及专利申请文件等”。

事实上,L-丙氨酸恰恰与翰叶股份的主营业务息息相关。据翰叶股份半年报显示,其农药兽药、化工类营收合计达7.3亿元,系新开拓的游戏营收的12.56倍,此次转让技术涉及的L-丙氨酸,则是其重要的基础原料来源。

在业内人士看来,翰叶股份此次受让L-丙氨酸技术的原因,或与当前氨基酸行业亟待升级整合有关。

“国内氨基酸等生化上游领域相对较为原始,的确有整合需求,而这其中也隐藏着市场机会。”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10月16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我国是氨基酸生产大国,去年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并不算是 氨基酸强国 。”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温廷益表示,我国氨基酸产业存在生产效能差、传统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菌种专利数量较少等问题。

“这和(氨基酸)行业缺少开发衍生物技术能力、缺乏高层次研发人员以及企业投入较少有关,”温廷益坦言,“目前国内的高附加值或新型氨基酸大多数仍然依赖于进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温廷益系此次中科院微研所转让的L-丙氨酸菌种专利技术的重要研发人员。

据中科院微研所介绍,目前工业级和食品级的L-丙氨酸价格分别为22000元/吨和24000元/吨;而在传统的化学合成及酶转化法下,氨基酸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较低;而通过测试此次转让的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可在单位产量、发酵周期、转化率、生产强度等因素上获得更大优势。

据翰叶股份此前公告,其亦与中科院微研所共同成立“中科瀚叶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不过主要内容并不集中在氨基酸,更多是在卫生防疫领域。

公告称,该实验室五年内项目包括开发寨卡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针对犬细小病毒感染、研发犬源的犬细小病毒治疗性抗体等,而医药氨基酸生产则被其列为长期规划之中。

“氨基酸医药方向的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的累积,这可能是(翰叶)并没有将其列入5年内项目的原因。”上述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

据计划披露,上述实验室的长期规划还包括长期靶向传染病防控产品、肿瘤治疗手段(免疫疗法、溶瘤病毒)以及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人类慢性疾病控制等方向。

或埋伏多元化布局

在翰叶股份受让L-丙氨酸技术的背后,或许也隐藏了其多元化布局的伏笔。

据温廷益介绍,氨基酸除了可应用于农药兽药外,还可在日化、食品等常用品领域有所应用;而由于其应用广泛,国内对L-丙氨酸的市场需求量将达500万吨/年,而全球市场需求量则将达到2000万吨/年到4000万吨/年。

“在一些化妆品、日化品的生产上,L-丙氨酸有更大的优势,例如一些传统方法容易生产有毒物质,有的甚至会产生致癌物二噁英,” 温廷益介绍称,“相比之下,L-丙氨酸的运用则更加健康环保。”

此外,食品领域也是L-丙氨酸的可改善行业。“引入L-丙氨酸将会带来更好的口感和饮食体验。” 温廷益表示。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L-丙氨酸可应用于较多领域,因此翰叶股份的此次技术受让,或许意味着其有可能在下游端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L-丙氨酸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广的,”上述研究员认为,“加上之前公司有跨业到游戏、娱乐等领域的偏好,不排除公司也会向视频、日化等方向进行上下游或者更深度的涉入。”

事实上,翰叶股份也有在信披中暗示其将推动L-丙氨酸在更多领域的发展。

瀚叶股份表示,将积极推广L-丙氨酸在天然、营养、安全的食品调味剂以及无毒无害的日化产品市场的发展。“L-丙氨酸项目投产后,将会形成大规模的L-丙氨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助于瀚叶股份提升在生物发酵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和市场扩展空间。”翰叶股份人士称。

亦有行业人士认为,目前该技术只是转让阶段,谈翰叶股份可能通过其向哪些领域涉足还“为时尚早”。

“氨基酸通常是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也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上海一家日化企业产品人士分析称,“目前技术只是转让阶段,并没有正式投入商用,未来其在产量、成本等方面能否得到较好的控制,需要看其实际进行商业转化的结果。”

作者: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