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菲特投资成功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这不仅将深刻影响中国的未来,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投资息息相关。深入学习体会这些内容,有助于投资者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先借鉴一下巴菲特在美股市场投资成功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菲特在宏观方面永远保持了足够多的风险敞口,成了俗话说的“死多头”,同时在微观中的风险识别能力又很强,这就是巴菲特的资金能够不断滚雪球的奥秘,也就是在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中,获取剥离风险以后的收益。1978年美国跨越人均1万美元GDP基准线,就是巴菲特投资成功背后的宏观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国际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从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90年,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上升至330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1年至2000年,人均GDP递增至930美元,进入小康时代门槛;2001年至2010年,人均GDP递增至4300美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代;2011年至2020年,人均GDP从4000美元递增至2015年的8000美元以上,至2020年人均GDP更有可能达到1.2万美元。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师承格雷厄姆,最终实践成功,而格雷厄姆却难以实践自己的理论,关键原因就是两人投资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巴菲特赶上了1978年之后的美国经济新时代,而格雷厄姆却只能在新时代之前纸上谈兵。今天的国内投资者,若潜心比较分析全球宏观经济历史,就一定会发现A股市场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恰好类似1978年美股市场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者切勿忽视这个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历史上曾有国家发生过经济失速的教训。1984年日本继美国之后,跨越人均1万美元GDP基准线,日本经济增长模式几乎被全球经济学界所捧杀。1984年至1991年经历了一轮资产价格牛市之后,日本经济和股市却开始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原因之一就是当年日本经济没有把握住质量转型的契机,企业大而不强,导致蓝筹指数估值昂贵。

按照世界银行不同阶段的收入标准,人均1万美元GDP基准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发达状态”门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正好与此契合。目前A股蓝筹指数估值属于全球价值洼地,若经济增长能够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那么蓝筹指数长期牛市可期,且日本股市的泡沫之鉴可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