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股市里 什么才是真正的“锚”?

——软价值解密金融资产的波动逻辑

股市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201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中国经济GDP增速均为6.9%,保持平稳,但在股票市场,上证指数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2017年4月份,上涨指数从3286点位下降到最低3016点位,跌了200多点,跌幅为8.2%,之后出现了明显的修复。为什么从一季度到二季度GDP没有出现任何变化,而股票市场却经历了上下200点的波动呢?到底什么才是股市里真正的“锚”?

不能忽略股票运行中强大的“软价值”

在传统理论中,通常认为金融资产都有一个所谓“内在价值”,这个价值主要由“基本面”决定,只要找到这个基本面决定的内在价值,就可以稳操胜券了,因为价格无论高估还是低估,早晚要回到内在价值。但在实际市场上却常常会差强人意。

以股票为例,尽管的确有必要从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业绩等方面去分析一只股票的基本面,但投资者的信心和情绪对于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比实体经济变化的影响大得多,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甚至可以经常脱离实体经济变化而独立运行。虽然2017年前两个季度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但是人们对于二季度经济有下滑的预期,实际的经济数据虽然和一季度一样,都是6.9%,但却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正是这种预期的变化主导了股票市场二季度的波动。

在滕泰先生的《软价值——量子时代的财富创造新范式》一书中将金融资产的波动逻辑做了系统的阐述:“金融资产价值构建是基于人类思维支撑的一系列假设和数学设计,它的定价取决于人们的群体性认识,是软价值,而并不是仅仅由基本面决定的内在价值。”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都沿袭了牛顿认识论和物理学模型构建方法,企图通过各种基本面因素寻找金融资产的绝对内在价值——这些模型如果没有把投资者的心理变化、群体性认知等软价值因素考虑进去,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更不可能找到资产价格波动的“锚”。软价值会随着人们心中的认知的波动而波动,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其“内在价值”的波动。

测不准的供求关系

金融资产的波动既受到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心理认知的影响。一般而言,从时间上,首先是对于风险收益心理认知的变化,然后才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2016年以来,创业板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下跌之后,2017年7月下旬迎来了一次久违的反弹,从7月18日的1641点反弹至9月7日的1917点,涨幅为16.8%。分析影响股价的三方面因素,基本面、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短期内创业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市场的流动性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宽松。政策面的并购重组审批虽有些许提速,但还没有明显的政策松动。创业板的这波反弹更多的是受到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影响。

当然,金融软价值的运行规律,也不可以完全否定供求关系,但往往资金和股价的因果关系是难以判断的、因果可逆的。一旦金融市场对于风险收益的心理认知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并出现认知的自我强化效应。

什么是上涨的理由

在资本市场,“到底是投资者的信心带来了增量资金,还是增量资金带来了信心”之类的争论永远没有结果。有了资金就有市场信心,有了市场信心也会带来新的资金——上涨本身常常成为上涨的理由,下跌本身常常加速了下跌。

当人们对某一结果形成一致预期之后,可能会加速趋势,也可能会改变拐点,进而使得所预期的结果,无论是时间的结果,还是空间的结构,都被改变,甚至原来的“果”变成了“因”,而原本的“因”却变成了“果”。

金融资产的波动遵循的是软价值的波动规律,而不是硬价值的运动规律。我们之所以很难找到股市里面真正的锚,是因为它所创造的软价值不仅受到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新闻、公司基本面消息、利率汇率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市场情绪、预期等软价值因素的影响。在股票市场中,要么顺应市场,把握当前供求关系和心理认知作用下的趋势性机会,要么寻找供求关系和心理认知的拐点,等待二者形成一致推动力后,产生的下一个趋势性机会。

(作者系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