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库、惠农e贷、微商城三剑合璧

“三位一体”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构想在2006年第一次提出,如今已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三位一体”中,信用合作始终是老大难问题,并且是制约农民享受普惠金融的瓶颈。

浙江是互联网发展的高地,目前宽带到村的铺设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这让农行浙江省分行具有了利用互联网平台破解信用难题的现实基础。

在该基础上,农行浙江省分行于2016年8月建立以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为基础,惠农e贷为核心,惠农商城为支撑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可在“惠农通”和微信两个渠道自助进行贷款的申请、发放、还款,秒级完成,同时搭建了基于惠农卡的理财、缴费等农村生活金融场景。

从而将农民的生产、销售、消费等数据转化为发放惠农e贷的依据,从“信用”环节打通“生产、供销”,助力建设农村“三位一体”。

县域和三农本就是农业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除信用社、邮储等传统的竞争对手之外,阿里巴巴等电商也正发力农村金融,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农行在农村开展业务,惠农e贷就是有力的武器。

因此,农行总行党委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作为“一号工程”意义深远,体现了农行责任担当、服务“三农”的决心,也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数据攻克融资难

“三位一体,难在信用。”农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认为,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中,破解“信用”这一环节越来越迫切,该环节打通将促进“三农”发展良性循环,否则将会导致“三农”发展的“肠梗阻”。

农行浙江省分行对信用难题的突破体现在,通过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将农民“搬”到线上,把农民日常生产、供销、消费等数据,都变成可融资的资本。

由于传统农民缺乏抵押物和金融历史数据,实现破解信用难题的前提离不开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大数据成为该平台能否成功的前提基础,数据收集则成为最大的难点。用数据产生授信,识别、控制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也是成功的关键。

囿于当前“三农”领域基础数据有限,零散、碎片化问题普遍存在,当前现实的选择是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因此,农行围绕农民的生产链、供销链、消费链,收集、筛选、分析数据,通过“线上”+“线下”构建“惠农e贷”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截止11月末,在浙江全省农户建档179万户。

一方面,对线上数据比较丰富和成熟的,直接建立模型,计算授信额度,实现网上贷款。另一方面,在线下通过整村推进建立信贷档案等方式,积累数据,在线下授信、线上操作贷款。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域地区网点多、人员多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客户体验、业务营销、贷后管理等线下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首先是通过线下实地走访形成“一村一表、一户一档”。每户信贷档案主要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资产负债、经营情况、金融产品、信用状况等,形成农户基础情况表、生产经营情况表、供销情况表、信用情况表。

其次,利用农行的传统优势,与当地财政、农业、林业、海洋、涉农行业协会、农合联等部门联系,合作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从源头批量在线获得客户信息,将真实、客观的财政补贴、农户生产供销等数据导入村民信贷档案。

最后是充分挖掘农行的本行数据建档,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农户在农行的存款、理财、代发工资、农民安家贷等本行数据,11月末获取数据220万户,建档30余万户。

有了数据库还得有授信模型,据农行浙江省分行三农金融部副总经理孙烈勇介绍,农村金融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传统线下以抵押担保为主的融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信贷制度和模式难以适用,在授信测算、贷款期限、年审制、风险补偿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

按照数据来源不同,农行建立多维度授信模型。以村民信贷数据库为基础,依据农户从事行业、经营规模、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研发“收入+财产”为主的综合授信模型,下设普通农户、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农村电商等四类差异化子模型。综合授信模型以线下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自动测算授信额度,白名单经人工审批后农户可自助贷款。

针对惠农卡存款客户、惠农卡代发工资户、农民安家贷、惠农通店主、种粮财政补贴、渔船油补、茶园证等不同内外部专项数据,筛选分析生产流量、供销流量、信用流量、财政补贴收入、金融资产等要素,研发了7个纯线上专项小额信用授信模型,并从数据自身风险控制、客户道德风险控制、客户身份风险控制等方面控制风险。该模型采用全线上数据,不通过人工调查,自动产生白名单。

互联网破题“融资贵”和“融资慢”

花香自会引蝶来。

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和贷款慢”这三个痛点,农行并不愁客户,一个村里只要有一个村民在农行贷到款,其它村民也会慕名找上门来。在浙江,流传着一句话,“农行走到哪里,哪里的利率水平就会降下来。”

农行打通微信和惠农通两大电子渠道,在微信渠道上注册公众号“农行惠农通”,包括惠农e贷、惠农商城、惠农卡三大块内容,整合了惠农e贷、转账、缴费、理财等功能。在上述两大电子渠道实现农户贷款在线申请受理、自助提取、自助还款、自助查询,并通过积分扣减实现优惠利率。

以白名单信用贷款为例,农户从申请贷款到成功发放,全过程只用5分钟。

德清县白彪村水产养殖户倪德荣是惠农e贷的老客户,已通过惠农e贷贷款30多万元。他介绍惠农e贷贷款月利率不到6厘,远低于市场价格,对信誉良好的农民还可扣减积分给予利率优惠,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也无需填写繁琐的申请资料,从申请、审批、发放,整个贷款过程都可通过互联网自助解决,随借随还。

之所以能省去繁琐的申请资料填写、不用农户一遍遍跑银行,秘诀就在于农行浙江省分行已建立起的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并基于多维度授信模型为各家农户确定与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信贷额度。

截止今年11月末,农行在浙江全省发放惠农e贷5万余户,贷款余额91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7972户,贷款余额15.57亿元。

同时,由于网上贷款的定价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定价,依托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本随规模增长而分摊,单笔交易的边际成本近乎于零,大幅降低借贷市场准入门槛,使定价优惠激励机制和授信放大机制成为可能,目前惠农e贷的月息5.08 至5.80 之间,远低于农村市场贷款利率。

O2O打通“生产”—“供销”

除了聚焦“贷款”之外,农行浙江省分行也搭建起基于惠农卡的理财、缴费、电商交易等农村生活金融场景,旨在促成地方农产品交易量的在线升级,通过O2O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供销脱节问题。微商城就是其中的缩影之一。

土鸡蛋、马屿红糖、南山素面、金川大米……打开农行“微商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色泽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城市居民偏爱优质农产品,但对于农民来说,受物流分散、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农产品滞销却时有发生。农产品“卖难买贵”一直是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

农行成立这个平台即为解决农产品的供销问题,不仅能回馈农行客户,还可以把农村本土的商品通过微信渠道销售出去,由于农户对包装经营产品缺乏经验,农行还专门成立团队免费辅导农户对农产品包装上架。

“微商城”之外,农行浙江省分行还依托全国农行的公私客户资源,为浙江本土产品打造了基于“农银e管家”的专属供应商销售平台,为“三位一体”打通最后一道关卡。

对于农产品的供应商来说,农银e管家是下游商进货的“农超市”。e管家面对的是全国农行的客户,供应商在平台上注册后,有机会把本地商品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农行客户销售,大幅提高农产品销量。

目前,光在瑞安就有400余户农贸经营户完成“农银e管家”线上迁移,下游商户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下单、付款、收货的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产品供销脱节问题。

惠农金融的核心是贷款,最根本在于融资,要聚焦农民的生产、供销、融资。建设电商平台并不是互联网服务“三农”的主要目标,也不是银行的强项,银行不可能建设类似淘宝、京东的电商平台。

那么,农行为什么还要建电商平台?

对此,农行的定位是,农村金融互联网应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消费,本质是融资服务,但电商可以作为互联网服务“三农”的辅助,作为增收渠道。

同时,以惠农e贷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外部各类涉农电商平台可该平台相互嵌入,这样既可以为农产品进城、农资品下乡,以及相关上下游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和甄别交易、金融资产、经营场景等各类数据,再通过模型计量测算,为农户提供在线融资。从而达到融资和电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和促进。

普惠金融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成本可覆盖。从经济层面看,农行通过惠农e贷系统可掌握农村、农民各个层面和环节的大数据,以村民信贷档案和惠农e贷为基础,对其他金融业务开展批量精准服务,且节省人力成本,有利于农户贷款转型,提高农行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力。

“三位一体,难在信用。”农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认为,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中,破解“信用”这一环节越来越迫切,该环节打通将促进“三农”发展良性循环,否则将会导致“三农”发展的“肠梗阻”。

2015年9月30日,桐乡市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启动仪式在桐乡市政府隆重举行,当天,农行总计为该市濮院镇、崇福镇的6位农户颁发签约支票,共计贷款金额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