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广核技董事长张剑锋: 中广核技实现快速发展的核心是跨界

本报记者 梁宇芳 深圳报道

从亏损1514万元到盈利3.16亿元,再到成功重组上市,成为国内核技术应用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技”)仅用了5年。

12月16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7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上,中广核技董事长张剑锋分享了公司从举步维艰到快速增长的经验,他总结为“三个跨界”,分别是国企和民企的跨界、核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跨界、资本与实体的跨界。

持续并购,营收三年翻29倍

资料显示,中广核技是中国广核集团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战略性产业化平台,也是中广核集团唯一的A股上市平台。这5年,通过连续的并购活动,公司已在全国拥有近三十家子公司,业务遍布东部沿海省份。

张剑锋表示,公司已实现加速器制造、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单元的国内布局,正积极推动核仪器仪表、核医学等储备业务。

然而,中广核技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1年成立之初,公司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2012年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一度亏损1500多万。”张剑锋坦言。

2012年底,中广核技重组后,通过持续收购与整合,实现公司业务与营收规模的快速扩张。在2013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1亿元,到2016年突破3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0%,净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超过3亿元。

据最新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3.84亿元,同比增长112.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2.33亿元,同比增长 4.64%。

张剑锋总结,中广核技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的“跨界发展”:一是国企和民企的跨界;二是核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跨界;三是资本与实体的跨界。

央企+民企,强强联手

国企和民企的跨界,与各自特点密不可分。张剑锋表示,央企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拥有大量的资源,但在市场化高、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机制上存在一些不足。相反,大量的民营企业市场化高,资源却严重地不足。

在他看来,把央企和民企结合起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可以实现强强联手。“目前中广核技下属所有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混合所有制也是公司得以发展的基本逻辑”。

以中广核高新核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中广核技在改性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平台公司,成立于80年代前期,由一个乡镇企业做起,也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改性材料领域的企业之一。与中广核技合作之前,它通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大概4亿元的营收和3000万元的利润。而在2014年初加入中广核技后,这三年的利润和销售额大幅提升,其中利润已超过8000万元。

据张剑锋介绍,目前加入中广核技的项目有十几个,加入一年后平均利润增长了2倍多。“这样一个高速的增长,实际上就是混合所有制,也是改革红利的体现。”他补充。

核技术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核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跨界,也是中广核技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张剑锋认为,核技术应用产业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国民经济制造业中十多个子行业有关。“比如说电线通过射线的辐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电线的性能;再比如说方便面里面的调料包,还有大家都很喜欢吃的小吃,这些食品都是经过了辐射的技术进行消毒。”

然而,核技术应用产业并不是替代原有的产业,而是对于原有的产业进行了升级。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对核技术研究的深入,核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得到了确认,在美、日、欧等地区逐渐扩展。

据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统计,201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产值约为3000亿元,相当于2010年规模的3倍,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5%。以此增速估计,2020年国内核技术应用产业的产值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新的增长热点。

资本与实体的融合发展

中广核技得以快速发展,还归功于资本与实体的跨界。张剑锋介绍,核技术应用领域产业高度分散,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低水平竞争,迫切需要行业整合。

“比如改性线缆材料领域的行业规模在国内大约600亿到800亿,而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10亿左右,分散程度高。单个企业不管是在研发,还是在推广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障碍,而且整个行业的竞争生态非常地不健康,迫切需要行业整合,但依靠实体经济是难以做到的。”

在他看来,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可以推动资本运营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一方面,资本运营和产业整合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重组上市迅速地使公司取得了直接融资的途径,可以和资本市场连接。”(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