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基金业20周年。20年中,基金公司从最早的“老十家”壮大到如今的“百家争鸣”;产品类型从最传统的封闭式基金发展到现在各类型基金的“百花齐放”;行业规模也从起步时的寥寥数十亿扩张到今天的十万亿。那么,作为基民在这20年里和基金又有哪些故事,他们在基金投资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又是什么?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两位基民,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张总,一位有着18年“基龄”的老基民,在他印象中,基金业的低谷与高潮与证券市场的兴衰直接挂钩。令他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伴随A股的一波大牛市,基金业也迎来了第一波高潮。“你根本无法想象当时老百姓在银行排队购基的场面,也无法想象当年买基金有多繁琐,不仅要开立基金账户,还要办理两张银行卡;甚至购买不同基金公司的产品,需要开立相对应的管理账户。”张总说,不仅流程繁琐,而且那时候买基金还是件“看运气”的事,很多基金转眼间就会卖完,根本买不到。

相比于张总,90后、只有2年的“基龄”的小林显然要幸福很多。现在购买基金仅仅只需要下载一个APP或者在电脑上,就能通过基金公司直销平台和其它第三方基金销售渠道,完成查询、开户和购买等所有流程。小林直言,“互联网时代购基非常方便,动动手指就可以。不仅如此,无论是公司、产品还是基金经理,都能从网络上查的明明白白”。

当被问及投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新老两代基金却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好基拿不住。张总表示,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投资者,经常会根据资金的判断和经验进行操作。但事实证明,普通投资者的判断往往“十有九错”,导致不少好基金没能拿住。“我曾经买到过一只后来的‘十年十倍基’,但当时由于太过相信自己的判断,最后那只基金只拿了半年就赎回了”张总惋惜的说。

小林则告诉记者,由于投资心态不成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扛不住,跌了就想卖、涨了急着跑。“2016年股市熔断时,我持有的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无奈割肉。后来这只基金大半年就已基本止损,现在更是创出了净值新高,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悔”,小林颇为无奈的表示。

“老马失蹄”的原因在于把基金当做了股票,盲目自信、申赎过于频繁;而新人失利则因为投基过程中多了贪婪与恐惧,少了一份该有的耐心与坚持。定开基金的出现,通过“封闭管理、定期开放”的运作模式,可以兼顾收益与流动性,帮助投资者克服投基过程中出现的人性弱点,让好基不再拿不住。2018年初,多只定开混基销售异常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大基民对此类产品的强烈需求。

张总表示,从定开债基开始,就已接触此类产品。最近,较为关注的是正在发行的光大保德信多策略精选基金(005444)。在他看来,该基金18个月的封闭期,相较大部分定开基金封闭时间更长,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小林同样关注到了这只产品,但他更多是冲着明星基金经理何奇的能力。去年5月,小林购买了何奇管理的多策略智选基金,那是一只偏债型产品,比较符合其需求。持有至今,多策略智选的表现相当不错,由此他也成为了何奇的粉丝。而新发行的多策略精选,据说产品设计侧重于权益投资,更符合何奇的投资风格,所以小林对新产品充满了期待。

“目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希望基金公司今后能够多设计出更多站在基民角度开发的创新产品和特色产品”。这是小林的心声,或许也是很多基民对基金业发展的一份希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市场上一定会出现更多出彩的基金产品,不断满足广大投资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基金业的下一个20年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