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季军”江苏资本围城:苏南奋进与苏北尴尬

本报记者 朱艺艺 上海报道

位于东部沿海的江苏,地跨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水网密布的灵动,也充分体现在其综合经济实力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上。

2017年,广东省GDP8.99万亿元,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省GDP也跨上新台阶,首破8万亿,达8.59万亿元。

除了争抢中国经济的“头把交椅”,在资本市场,双方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根据5月5日wind数据,广东省以577家A股上市公司摘得“冠军”,浙江省以421家位列第二,江苏省紧随其后,以387家揽下“季军”称号。

仅以2017年为例,438家A股新上市公司中,江苏省65家,仅次于广东省98家和浙江省87家。

从地区来看,苏南地区表现亮眼,苏州、无锡、南京三城合计50家上市企业,远远超过江苏省2017年新增上市总数的一半,可谓独占鳌头。从行业来看,机械设备、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成为江苏资本市场的核心组成。

“区域发展与资本市场的主要交集就是上市公司,苏南经济基础好,当然上市公司就多。” 5月7日,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研究员陈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来看,苏北似乎后发优势不明显。

综观2018年的A股市场,已有7家新上市的苏企身影,其中5家主板上市,2家创业板上市。

值得一提的,3月1日,江苏租赁(600901.SH)成功“闯关”,距其2014年正式筹备上市工作,已经过去三年多,作为A股市场上唯一一家金融租赁企业,其以40亿元募资额,也创下2017年下半年IPO常态化以来上会受审的历史新高。

苏南三市独占鳌头

4月18日,铝箔龙头鼎胜新材(603876.SH)正式登陆主板,发行价每股13.54元,募资总额约8.8亿元。

2015-2017年其分别实现净利润1.64亿元、3.38亿元和2.79亿元。

这家来自江苏镇江的企业,是美的集团、格力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日本大金集团、LG集团等大型空调生产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同时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势,切入新能源电池箔领域。

鼎胜新材只是一个缩影。

在此之前,已经有6家苏企在2018年鸣锣上市,包括1月5日上市的鹏鹞环保和科华控股,2月6日上市的南京聚隆,2月27日上市的今创集团,3月1日上市的江苏租赁以及3月2日上市的倍加洁。

过去的2017年,江苏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全年以65家企业上市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每个月5家上市,打破了2011年的46家历史纪录,2016年和201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3家和41家。

其中,上交所主板36家,深交所创业板25家,深交所中小板4家,这一结构与全国IPO企业的板块结构几乎一致。

从营收规模来看,江苏65家新上市企业总营收主要集中在20亿元以下,苏垦农发以43亿元巨额营收排名第一。

其中营收10亿元以上的有21家,占比32%,如金鸿顺、永安行、龙蟠科技等;5亿-10亿元之间有15家,占比23%,如振江股份、我乐家居、易德龙;2亿-5亿元有27家,占比41%,如天目湖、基蛋生物、海辰药业;2亿元以下的有2家,占比3%。这些企业2017年营收规模合计1187.9亿元,平均每家18.2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65家企业的净利润主要集中在2亿元以下,其中,净利润高于1亿元的有22家,占比33%,揽下前三甲的是张家港行、苏垦农发和永安行,分别拿下7.5亿元、5.6亿元和5.16亿元的净利润;5000万-1亿元之间有31家,占比47%;5000万以下有12家,占比18%。这些企业2017年净利润规模合计165.3亿元,平均每家2.54亿元。

从地域来看,尽管苏南苏北的差距在缩小,但不得不说“苏南模式”仍具领头效应:苏州、无锡、南京三城上市合计总数(50家),远远超过江苏省上市总数(65家)的一半,独占鳌头。

具体而言,2017年,南京市新增17家上市,占比26%,首发募资约82亿元,均位居江苏省第一;苏州市新增14家上市,占比21%;无锡市13家上市,占比20%,位列二三名;紧随其后的常州市以11家上市位列第四。

陈柳认为苏北后发优势并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证监会主要支持独角兽类的企业尽快登陆资本市场,尤其是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等重要新兴产业的企业;另一方面,证监会对贫困地区有一些鼓励政策,这两方面苏北都没有沾光。

“从企业质量看,苏北涌现出一些初步具备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产业基础有进步,但与苏南还有差距。”陈柳坦言。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50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江苏是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这是江苏的优势,在互联网经济方面,证监会正致力于培育独角兽,对江苏来说也是机遇,尤其是要发挥其互联网企业服务制造业的优势。”陈柳还提到。

在为数不多的江苏上市金融企业中,则出现了“张家港行”效应。

或许人们还记得,2017年1月24日张家港行上市时的热闹一幕,上市当天收盘价仅为6.29元,但不到两个月,上涨至29.45元,股价翻了近5倍,在同年上市的江苏企业中,以139亿元总市值仅次于寒锐钴业(总市值282亿元)。

在IPO审核趋严的环境下,2017年,江苏也有8家企业铩羽而归。

苏州金枪新材料、南京圣和药业、苏州宇邦新材、常州中英科技、无锡普天铁心、江苏联动轴承、无锡上能电气、联德精密材料等江苏企业(首发)未通过,其被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于业绩真实性、持续经营能力及关联交易等。

可供对比的一组数据是,2017年浙江被否14家、广东被否11家、上海被否10家。

以387家上市公司迈入资本市场“一线”行列的江苏,可谓厚积薄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处于正常排队审核的有49家苏企。

其中,1家从辅导登记备案变更为已受理,22家从已受理变更为已反馈,24家从已反馈变更为已预披露更新,1家从中止审查变更为已反馈,1家从中止审查变更为已预披露更新。

从行业分布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家,专用设备制造业8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家,汽车制造业2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家,通用设备制造业2家,医药制造业2家。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2017年仅有一家金融类企业(张家港行)上市的江苏,2018年不仅迎来了江苏租赁,此外,历时六年,三次冲击IPO的南京证券也如愿以偿,在3月13日拿到了首发申请。

目前,有5家江苏的金融机构处于IPO审核中,分别是紫金农商行(已预先披露更新)、国联证券(已预先披露更新)、苏州银行(已预先披露更新)、大丰农商行(已反馈)、弘业期货(已反馈)。

此外,目前还有244家苏企处于“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状态。

南京助力独角兽IPO

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南京的风向标意义显而易见。

就在今年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与此同时,针对南京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施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实现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总量达到200家。

2017年新增17家上市企业的南京,位列江苏第一,南京市财政局数据显示, 2017年其共兑现资本市场融资补贴和奖励资金近4000万元。

“江苏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很大,氛围很浓厚,以南京为例,2018年市委1号文件出台后,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科委等各个部门均起草了一系列配套文件,4月份又发布了《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江苏一家券商从业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在机构为企业IPO服务过程中,明显感受到政策推进速度很快。

其指的是2018年4月18日,南京市发布2018年第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包括3家独角兽企业,16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关注独角兽企业,25家瞪羚企业,43家培育瞪羚企业。

同时,南京市与深交所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向4000多家投资机构实时直播现场情况。

在省级、市级层面,江苏各个地区都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的奖励政策,如通过省财政对企业上市(主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给予补助,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支持,鼓励开展股权出质融资,支持担保机构发展,鼓励各地建立中小微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资金等。

如苏州高新区针对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外直接上市的(A股、H股等),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并提出苏州30%以上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并购提升,60%以上的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等目标。

针对江苏大型国企集中的特点,2018年3月,江苏省国资委出台《省国资委关于推动省属企业上市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国资委关于明确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战略股东的通知》等四份文件,支持省属企业加快整体上市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