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民企高成本迫切“找钱” 资金方排雷“网红”公司

本报记者 张欣培 上海报道

导读

“不要和我谈成本,先告诉我有没有钱。”这是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在寻找资金时的尴尬窘境。

“我们会接触很多需要融资的民营企业,现在他们的融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定增、股权质押融资渠道收紧,之前债券马上到期,没有现金流又融不到资,最后就会导致违约。”6月5日,上海德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刘万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频现违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市场资金的越发谨慎。“对于机构来说,这两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刘万清指出。

一边是,融资渠道受限,现金流不佳导致违约;另一边是资金风险偏好下降,越发谨慎。而这些的背景是去杠杆、强监管的金融环境。

“短期来看,因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原因可能会存在部分企业去杠杆过猛从而引发一系列债务问题,不过从中长期来看,还是有助于实体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刘万清指出。

机构:“活着”最重要

2018年债券市场的关键词之一或是违约。根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凯迪生态、富贵鸟、川煤集团等11家上市公司成为违约主体,涉及24只债券。无论是从违约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同比均出现增加。

而即便一些企业尚没有出现实质性违约,但融资难也开始隐现,包括资本市场上的明星民营企业。例如,PPP企业东方园林近期10亿元的债券发行规模最终只获得0.5亿元认购。

在这一波信用风险抬头中可以发现的是,民营上市公司成了新违约主体,对于已经陷入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找我们借钱的很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因为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审核十分严格。但是我们也没钱,今年募资很难。一些民营企业更是难拿到钱。”5日,一家民营信托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会接触很多需要融资的民营企业,现在他们的融资需求十分迫切。之前融资渠道还比较多,包括定增、股票质押、信用贷,但现在这些渠道都收紧。”刘万清表示。

实际上,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去年就开始显现,而现在是难上加难。“一方面,今年市场上的资金本来就少了。另一方面,从去年底开始,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出问题的企业太多,所以大家宁愿和国企合作,尽管收益不高,但风险相对较小。”刘万清指出。

部分优质企业的融资之门宽敞又顺畅,而聚集在融资门口的部分低等级企业则是众多又拥挤。这就是目前的融资现状。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也表示,对优质的国企或央企而言,渠道是畅通的。但对于低等级企业(主体评级为AA及以下),内部现金流周转压力会大。以往不在意的外部事件冲击,如债券无法按时发行或应收账款无法按时到账,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对于机构来说,“活着”最重要,所以在选择项目时十分谨慎。“一些已经违约的上市公司都通过各种方式和我们接触过,但因为风险问题我们没有合作。很多机构都已经将‘网红上市公司’排除在外。”刘万清告诉记者。

这里的“网红”并非褒义。刘万清进一步向记者解释,所谓的“网红”上市公司是指资本运作明显,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存在不规范之处等。“这样的公司稍有风吹草动股价就会闪崩,很多由于资产质量差、金融杠杆较高,紧接着一般就是股权质押爆仓,最后可能会造假退市。风险十分大。”

必要的去杠杆

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发债、融资的目的是直接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券。例如,在东方园林计划发行的10亿元公司债中有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部分兑换到期的超短期融资券。

“如果企业此前投资的项目不能产生现金流,或者没有募集到新的资金去偿还之前的债务,现金流就会断裂。”刘万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融不到钱,企业基本就需要变卖资产,进行战略性收缩。“否则只能违约,若违约,后果很严重,被闻风而来的各类机构抽贷,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刘万清分析指出,如今频现的违约是前几年埋下的风险。“前几年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猛,无论是信贷还是其他渠道借钱都很快,很多企业大加杠杆,从银行、债市借了很多钱,甚至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层层嵌套进行跨行业、跨境并购,许多上市公司并购的资产质量也很一般,并购后的整合效果远不及预期。与此同时也隐藏了风险,即一些质量比较差的资产也融到了大量的钱。现在即将兑付期,质量差的资产根本没有现金流,也融不到新的资金去偿还,融资渠道受限。所以很容易爆雷。”

这种野蛮生长的过去,叠加上严监管的金融环境和政策,就出现了部分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尽管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监管十分必要。

“其实这也会让企业进行战略性收缩,在业务上更精工细作。如果不及时去杠杆,泡沫越来越严重,隐藏的风险是巨大的。”刘万清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实体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从短期来看,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被动去杠杆过猛,尤其是一些资产质量一般或者资产质量较差的企业,容易引发一系列企业的债务问题。所以在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的各方面指标,而非只是表面财务信息。”刘万清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