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货币疏通

“上周分行内部开会专门讨论,决定做一些擦边球业务,比如放贷给当地大型国企旗下小微企业,由后者作为二传手将贷款资金归集到当地大型国企,逐步解决地方基建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

“本周我们一直在收集梳理已批授信但尚未放贷、有新增贷款需求但尚未批复、存量贷款到期需续贷、已还贷款但未续贷等四类小微企业资料,确保总行在月底前能新增逾12亿小微企业贷款。”近日,一家城商行分行小微企业部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随着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要求银行加大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后,整个银行小微企业部门变得干劲十足。为进一步做大小微企业信贷规模,该银行高层还提出对拥有稳定经营能力或信贷抵押品充足的小微企业,可以将贷款利率再下浮10%,确保该行小微贷款利率水准略低于同行,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对于这次信贷投放优惠政策能否惠及更多小微企业,该负责人直言心里没底,他甚至发现,在此次收集的企业资料里,部分小微企业都是由当地大型企业创设,不排除这些贷款通过小微企业作为“二传手”,回流到大型企业账户。

记者也从多位国有大行小微信贷部门人士了解到,近日银行总部要求尽可能多收集优质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但整体风控审核标准相比以往没有出现明显的放宽。

“或许我递交的小微企业信贷申请里,只有10%-20%能获得贷款。”近日,一家国有大行分行小微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类似信息被认为意味着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通畅,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且要考虑如何减少地方政府基建融资对小微企业与民企获取贷款的挤出效应。

风险与政策扶持难平衡

“尽管相关部门加大小微企业与民企信贷投放力度,但目前而言,我们收集上来的企业资料,基本都是有过银行信贷记录或已经给予授信的企业,不少没有通过授信或信贷审批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依然被排除在外。” 上述城商行分行小微企业部负责人直言,这意味着银行即便增加对小微贷款额度,但对信贷抵押品与外部评级的依赖要求并没有实质性降低。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在近日举行的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安享财富人生”高峰论坛间隙向记者表示,这意味着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通畅。

究其原因,一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导致不少行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银行鉴于自身信贷安全考量,对小微企业依然采取较严格的风控审批标准;二是在减去市场资本溢价与所得税因素后,当前贷款收益率不如国债收益率,令一些银行更倾向投资国债,而中小银行依然存在惜贷行为。

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小微企业部业务主管向记者透露,近日总行风控部门特别提醒,要留心太阳能光伏、对美外贸产业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近期光伏新政(取消补贴)导致分布式太阳能光伏领域中小企业成本收回周期拉长近一倍,且利润率削减约40%-50%,导致部分小微企业(个体户)还款意愿有所降低;而中美贸易争端升级,相关对美出口产业面临更严峻的经营压力,订单缩减可能会导致产业链小微企业遭遇货款延期支付等资金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该主管发现不少部门员工也特别“自觉”地削减了上述行业小微企业与民企的信贷申请数量。

这背后,一面是相关部门强调加大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是银行内部对坏账风险的考核标准并没有相应实质性改变——不少对公部门客户经理一旦遭遇企业信贷坏账,就可能被扣发年终奖,为避免出现坏账拖累自身收入,挑选自己以往的信贷企业客户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自然成为首选。

一家银行地方分行副行长近期也向记者透露,鉴于规避风险的考量,目前该行小微部门也倾向与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在他们提供相应本金安全担保的情况下输出资金扩大小微企业放贷额。

“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金融科技平台所推荐的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背后都有大企业股东背景,不排除这些资金最终流向大企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构不够通畅。”他直言,尽管相关部门要求降低对小微企业抵押担保和外部评估的依赖,由于银行内部坏账风险考核标准没有改变,上述要求要全面落实,操作难度依然不小。

在多位银行小微部门业务主管看来,要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引导定向降准所带来的数千亿信贷资金有效投向小微企业,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比如相关部门尽早推出降低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措施,以及加大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减轻小微企业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双重压力下的经营负担。

以小微做二传手支持基建

“此外,相关部门需尽早推出地方专项债解决地方特定领域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减少地方政府基建融资对小微企业与民企获取贷款的挤出效应。”上述副行长指出。

这位分行副行长告诉记者,在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后,地方政府部门迅速“凑热闹”。

由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上周三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当地银行高层参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当地主管招商引资与产业经济的副市长在会上希望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障当地重点基建项目建设,其中包括被市政府列入经济转型发展重点工程的电子信息港园区与石化项目等基建项目,总计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为了吸引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这位副市长提出对信贷投放力度投放较大的银行给予适当“奖励”,包括优先考虑将地方财政存款与当地国企存款转入这些银行。

“这一下子让我们相当为难。”他透露,当前银行总部主要追加小微企业的信贷额度,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行业贷款投放额度依然被要求稳步收缩,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的新融资诉求,俨然成为一大严峻考验。

“上周分行内部开会专门讨论,决定做一些擦边球业务,比如放贷给当地大型国企旗下小微企业,由后者作为二传手将贷款资金归集到当地大型国企,逐步解决地方基建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他表示。如此既能符合总行提出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求,又能落实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信贷投放需求。

多家银行小微部门业务主管告诉记者,类似现象并不少见。当地方政府基建项目信贷需求“挤压”小微企业信贷额度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寻找“两全其美”的办法。

“最近听说一家银行地方中部地区分行想出新办法,他们放贷给地方国企提供产业园区建设贷款同时,要求产业园区加大力度吸引科技型小微企业落户并提供贷款担保,再放贷给这些小微企业。”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小微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此举既能满足地方产业园区建设融资需求,又能找到小微企业放贷的有效渠道。

“坦白说,若没有产业园区运营方——地方国企给予相应的贷款担保等增信措施,能通过银行现有小微贷款风控标准的企业屈指可数,如此给小微企业变相增信,让银行得以通过放贷风控审批流程。”他坦言。

在他看来,这也是银行既加大小微企业放贷以完成相关部门要求,又能有效对冲小微企信贷风险的“良方”——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多个行业政策变动较大等因素共振下,多个行业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增加,银行贸然加大小微企业贷款额并降低贷款利率,反而给银行带来较高坏账风险。

加码信用债的“顾虑”

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加大信用债投资能否有效恢复民企发债融资功能亦是未知数。

此前央行窗口指导显示,对银行投资AA+及以上信用评级的信用债,将按1:1比例给予MLF,对AA+以下信用评级的信用债进行投资,则按1:2给予MLF资金,但信用债投资前提必须是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从4月民企信用债接连出现违约事件起,我们几乎不再关注信用债投资,现在总行突然要求我们加大信用债投资,一下子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一家国有银行债券交易员向记者指出。为此银行内部做了一番讨论,决定先将自营资金投向信用评级AA+以上的城投债,以及与银行主贷的AA+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债。

“毕竟,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下,不少民企经营压力依然很大,贸然配置有可能遭遇踩雷,相比而言,城投债至少有地方政府财政兜底,在同等收益情况下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他解释说。

更重要的是,有银行债券交易部主管认为在当前信用债因违约事件迭起导致成交量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光靠银行资金入场未必能有效盘活交易活跃度——由于多数银行交易策略趋同,在缺乏其他类型投资机构不同交易策略的情况下,银行同质化的交易策略只能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持仓踩雷风险。

“不过,我也听说个别银行找到了新套利策略。”他指出。由于6月初央行将AA与AA+信用债纳入了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质押品,因此部分银行打算先买入AA与AA+信用债,再以此作为抵押品换取银行MLF资金,若买入时机准确或许能赚取不菲的无风险利差收益。

他承认,这种做法能否让央行“窗口指导”产生预期效果,还需要观察。毕竟,要拯救信用债市场流动性,恢复民企发债融资功能,缓解民企信用债违约困局,除了政策扶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民企需要改善自身经营绩效,增强抗风险能力与业绩表现,才能吸引银行等各路资金持续入场,给信用债交易无人问津窘境“解围”。

多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鉴于对债券投资安全性的考量,当前民企经营能力与业绩表现若得不到明显改善,外贸、太阳能光伏、电子消费品等行业风险得不到缓释,银行内部仍可能倾向投资票据融资,而不是信用债。

在他们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如何采取更积极财政政策扶持各个行业良性发展,给民企经营负担“减压”,吸引银行等各路资本对民企信用债投资重拾信心。

一家券商宏观分析师近日对记者表示,在GDP增速下行的环境下,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发挥尚欠缺,比如今年以来个人所得税增速大幅高于居民收入增速,抑制居民消费意愿提升,进而影响企业销售额与拉长货款回收周期,令银行担心民企资金链吃紧与库存积压风险而不敢贸然投资信用债或放贷。此外多数企业所承担的税收、非税及社保等负担依然较重,加之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偏低,也令金融机构惜贷或避险情绪上升。

他认为,目前相关部门需加快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落地,一方面加快专项债发债进度解决重要领域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同时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解除城投债隐性担保问题,从而减少它对信用债投资的挤出效应,吸引银行将更多资金流向民企信用债;

另一方面加大居民与企业的减税力度,一则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提振企业销售额增长并盘活经营性资金流;二则通过减税有效降低企业经营压力,驱动金融机构对民企投资放贷信心回升,打通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的“痛点”,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民企等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