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瑞信推进控股瑞信方正,将加速在华招兵买马

中国金融再开放加速。8月31日,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瑞士信贷(下称“瑞信”)正在与合资券商瑞信方正的中方股东方正证券,以及监管部门沟通提升持股比例一事,拟由33%提至51%,且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持。

同时,瑞信也将为中国内地的私人银行业务和合资券商加速招兵买马。

8月31日,瑞信集团CEO谭天忠(Tidjane Thiam)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过去两三年,瑞信在经历艰辛的重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底子清理完毕,资本金充实、风险敞口下降、盈利回升,可以在希望拓展的领域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增持在华合资券商股份是瑞信计划的一部分。”

2018年上半年,瑞信在亚太地区实现净收入19亿瑞郎,同比增长10%;经调节后的税前利润同比大涨近52%,经调节的资本回报率为20%。谭天忠也表示,将继续聚焦亚太市场的财富管理业务,同时将巩固“企业家银行”(entrepreneur bank)的优势。

增持合资券商进行时

此前,瑞银、野村证券和摩根大通相继宣布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拟持股51%。这意味着,外资将控股合资券商而不只是参股。相关规定也提及,51%的比例在三年后将不再设限,不乏外资表示独资的意愿。

今年6月,方正证券公告,瑞信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单方面向瑞士方正证券增资,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由33%提高到51%,瑞信成为瑞信方正的控股股东。 而方正证券放弃此次增资权,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66.7%降低至49%,不再控股瑞信方正,可以解决瑞信方正与民族证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至于何时完成对于合资券商的增持,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因为这涉及到和双方(方正证券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但谭天忠也对记者表示,瑞信的三年重组已经出现成效,有能力和意愿加码对目标市场的投资,中国市场是重要的一环。

也有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众多合资券商而言,增持事宜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如何谈妥价格、如何与监管沟通、如何规划未来的业务、招聘人才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重点,并非一蹴而就。

即使有观点认为短期加码中国业务可能会稀释外资银行的ROE,但谭天忠并不担忧,他认为拓展中国业务关键在于招募本土人才。

“如果相信中国的潜力,那么这就是未来四五十年的事情,不可能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季度。即使资本金也不是限制企业的绝对枷锁,关键在于‘人’,”他称,第一要务是先建设本土团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来开拓中国市场;其次就是和”人“紧密合作,用他们对于中国机遇的深刻理解来拓展业务。

谭天忠也表示,未来不排除在51%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持,但目前的优先事项仍是51%的控股权。但他也并不心急,“走得好、走得快,我永远选择前者。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符合政府和监管层的规定。”

聚焦财富管理业务

谭天忠掌舵瑞信已满三年,大刀阔斧的重组计划也使瑞信获得动力。这家瑞士第二大银行今年第二季度利润增长78%,达到3.03亿瑞郎(约3.12亿美元),财富管理业务也是其最大的增长点。谭天忠也因此被Euromoney评为2018年年度银行家。

早年,在低利率、监管要求、危机后巨额罚款、资本金不足等重压下,瑞信股价一度在2016年跌至近30年新低。2016年瑞信净亏损24.38亿瑞郎,这主要因为当年美国司法部因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违规出售抵押资产,而向其开出了52.8亿美元的罚单。

“资本金不足、风险敞口最高、利润增长停滞,这绝对是最不利的组合,这一情况下,根本无法扩展业务,”谭天忠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此,此后的重组计划旨在充实资本金(通过增发逾40%的股份)、削减风险敞口、降低成本和风险、增长营收,“虽然此后一段时间,股价仍在下跌,但现在银行更加安全,安全了就可以扩大投入。”

瑞信的重组计划正式公布于2015年10月,当时震撼了市场,谭天忠新官上任,重组计划大幅削减了此前瑞信主力的市场交易业务,加强了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因为财富管理的确能穿越周期、创造持续的收入。

谭天忠也表示,下一步也要继续拓展亚太地区的财富管理业务,聚焦中国市场机遇。2018年上半年,瑞信在亚太地区实现净收入19亿瑞郎,同比增长10%,经调解后的税前利润同比大涨近52%,经调节的资本回报率为20%,同比上涨6个百分点。

其中,财富管理及相关业务持续表现亮眼,经调节的上半年税前利润为4.64亿瑞郎,同比上涨15%, 私人银行部分净收入同比上涨6%。管理资产规模在2018年二季度突破了创纪录的2060亿瑞郎,新增资产96亿瑞郎,即代表年化增速为10%。

此外,“企业家银行”仍是瑞信坚持的战略,即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在融资、并购、战略策划方面。例如阿里巴巴、滴滴、神舟专车等中国企业都是瑞信的客户,瑞信也是阿里巴巴2014年美国上市时的主承销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