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PPP模式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的重要模式之一,但也不能被神化。

如何更好地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了多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时重要考量。

9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与加拿大基础设施研讨会上,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艾伟敦表示,在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利用PPP模式建设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而中国近些年也在着力推广PPP模式,期待两国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合作。

加拿大公共和私人合作理事会总裁Mark Romoff有着丰富的PPP工作经验。他在会上说,每个国家对PPP理解不一,不少国家把PPP理解为一种简单的融资工具,而在加拿大PPP仅仅是一种采购的方法,是一种创新,其实如果项目本身足够好,根本就不用为项目融资担心。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中,PPP并非是万灵药,很多国家的项目不恰当使用了PPP模式造成了项目的失败。

“加拿大很多按照传统方式做的项目会出现超支现象,而按照PPP模式来做,由于事先政府和私人部门以绩效为基础达成协议,在项目建设期政府不用付费,建设完成后只有达到协议规定的标准,政府才会按绩效来逐年付费,而且项目出现了超支由私人部门承担,这是PPP模式在加拿大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Mark Romoff说。

参与上述会议的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地方政府举债被规范之后,由于地方财力紧缺但同时希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地方政府简单地将PPP模式理解为一种融资工具,把PPP模式当作万灵药,这就造成了近些年我国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去年以来,为了规范PPP项目发展,控制PPP项目过快增长带来风险,财政部等部委清理规范了PPP项目,不合规的PPP项目将被清理出财政部PPP项目库。

财政部PPP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各地累计清理退库PPP项目2148个,涉及投资额2.5万亿元,力度惊人。

事实上,随着这次对十多万亿元投资规模的PPP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中国也在逐步明确项目是否采用PPP模式的标准,PPP不是万灵药的论断也正深入人心。

比如,官方明确的PPP模式负面清单中,就包括了不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负有提供义务的,如商业地产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等;因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公共利益等,不适宜由社会资本承担的;仅涉及工程建设,无运营内容的等;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等。

而中央部委也三令五申,禁止一些地方政府打着PPP旗号,通过政府回购、名股实债、固定回报等方式变相融资。此前不少地方因财力紧缺,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传统的融资渠道被封杀后,将PPP模式视为新的地方融资工具。

在当前中央加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背景下,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规范地推动PPP模式也被视为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举措。

张燎认为,规范的PPP项目未来政府负有的中长期支出责任,不应该被视为政府隐性债务,但实践操作难点在于如何判断PPP项目是否规范,这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

此前国务院发文明确,2018年底前制定出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下称PPP条例)。不少PPP人士认为,这一PPP领域内最高的法规将给做PPP项目的从业者吃下“定心丸”,或许能改变当前PPP领域低迷现状,推动PPP模式规范发展。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3812个、投资额6.1万亿元,已开工项目1762个、投资额2.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