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远:中企出海要有长期规划 资金不能错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丁远:中企出海要有长期规划 资金不能错配

网易财经9月28日讯 近期,网易号外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丁远,就中国企业出海投资、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注册制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丁远认为,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需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资金不能长短错配;此外要积极与当地沟通,同时要做好人的筹划和管理。谈及上市公司,他表示,目前是推行注册制的好时机,而且“现在的机会不在一级市场上,而在二级市场上”。

以下为专访实录:

号外:随着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日益增加,企业在投资的时候如何规避当地经济、文化尤其政策的一些风险?

丁远:有一些风险是企业没法控制的,因为牵扯到两个国家的关系,或者当地对中国投资的欢迎程度。但有一些事情是在企业层面可以做好的。

你刚才这个问题主要是对企业的,对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海外投资、并购的方案要有一定的战略高度,一定要跟这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吻合性,而不能冲动而为。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失败案例,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好的商业计划,没有一个好的战略发展计划,就是去投了,要搞成什么样也不知道,先买了再说。买了一两年又重新去上市,根本没有任何战略协同,这种是很要命的。

第二个很大的问题,我看到就是在资金规划上,很多非常激进。国企、尤其民企,1块钱做100块钱的事,讲的是长期的故事,做的是短线的资金融资,最后长短错配,生存不下去,这也是常见的问题。

第三,与当地的沟通。去到当地做投资一定要想办法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因为到那边要裁员,要把人家的技术都挪走,这是不行的。还有就是说话一定要算数,不能信口开河接受记者采访。法律上也不是合同,但是人家都给你留了底的。然后你最后讲的这个发展战略非常宏伟,但实际上根本做不下去,也没钱做或者也没精力做,这个对这个企业的声誉,包括对整个中国投资者在外面的声誉的影响都会非常大。

最后一点就是如何做好人的筹划和管理,包括跨国经营的人才和当地人才的留用。因为收购企业,还牵扯到技术、品牌、研发,其实当地人的素质肯定比公司的壳更重要,所以这四块都会碰到问题。

号外:您刚也提到了当地人的因素,比如说之前一些中企在海外的项目,引起了当地人的一些议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远:有的事情,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投资的目的不是掠夺性的,是可以长期扎根的,是可以让当地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多赢局面的,这样的话,坚持做下去,以后就能慢慢就会打消顾虑。因为人总是需要实惠的,我们也去探访过很多中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有一些做的好的,确实口碑就慢慢做起来。刚开始对方对你不了解,或有一些成见,甚至有一些歧视这个也很正常,最后要靠行动来证明。

号外:在并购重组这一块,尤其是上市公司,证监会现在进行规范化管理,这让一些企业感觉比较“难受”,这个您怎么看呢?

丁远:很多事情都应该由市场去决定。对市场的监管,过去十几年我一直在强调:第一是信息透明、信息对称,第二是打击内部交易。这两点做好后企业是赚是亏,相当于你只要跟人家说我是一个丑女,你愿意娶我吗,人家说愿意娶,你就让人家去娶吧;如果把一个丑女打扮成一个美女,最后结了婚那就是造假。

所以对造假这些问题,对内幕交易这些问题的打击要加强力度。但在市场环境下,各种企业都应该找到它自己应有的资金、资源的配置方式。其实现在在我的理解里,是一个很好的做金融深度改革的时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估值非常低,现在真把市场全部开放,如果真的明天去把(IPO)审批全部取消掉,也不会出现市场大容量的扩容,因为大家都觉得二级市场的估值不好。

但我们每一次在这种时候就拼命又开始收紧,要把水位拱上去,等到水位拱上去了再去扩一下容量,所以现在是一种逆周期的管理方式,风险很大。

号外:那就是您觉得现在是推行注册制最好的时机?

丁远:对。而且要推进和放开并购、定增。我甚至跟很多投资人,做私募基金的人说,现在的机会不在一级市场上,而在二级市场上。现在最聪明的私募应该积极参与一些资质好的上市公司,有好的战略安排和组织架构能力的企业,它们的定增风险最低,因为再迟上几年肯定会翻倍。但可能在一级市场上太多资金追逐那些根本没有现金流,只画了一个商业计划图的公司。追逐炒作独角兽,这甚至变成了“毒角兽”了,这个风险更大。

包括一个参与者,不管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要逆市场思考问题,才会有前瞻性,才做好事情。

号外:目前一些企业,民企也好、国企也好,尤其是二级市场,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营收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房产收入或者是理财,这种现象可以改变吗?

丁远:这个现象其实也无所谓了,因为只要向投资者披露清楚就好。我印象很深,2007年12月的时候中铁上市,当时有媒体指责了中铁,就是你说的,主要利润来自上一年度的计提冲回。

后来那个闹得非常厉害,我觉得当时证监会那个“补丁”打得很漂亮,要求从2008年年报开始,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要披露非经常性项目剔除以后的利润,然后还要披露一下非经常性项目剔除以后的每股净收益。其实这个事情就很好,最关键不是说什么事情不准做,而是做了什么事情让投资者知道。比如说一个人的脸是打过针才没有皱纹的,那就告诉其他人就可以了,如果其他人认为这个公司还有价值,那也无所谓的。

号外:其实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也是需要一些教育的。

丁远:投资者也需要教育,管理者也需要教育,监管者也需要教育。

(号外 马莉 实习生陈千雨bjmali1@corp.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