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杠杆结束了吗?希望在哪里?

本文来自中泰宏观梁中华,原文标题《去杠杆结束了吗?希望在哪里?——从杠杆的视角理解当前经济和政策》

我国本轮经济增速下行开始于去年下半年,今年以来下行速度加快。尽管政策在转向,但似乎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这一轮经济下行周期的政策反应似乎和前几轮都不同。

究竟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经济是否有必要那么悲观?本文从杠杆的产生和去化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我国经济和政策的现状和未来走势。

1、杠杆的源起:轮番政策刺激

时间还是要回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08年之前,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边际拉动作用比较大(不否认内需增长的贡献),例如05-07年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拉动我国GDP增速平均为1.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3%。但是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需求转弱,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多年为负。

在外需趋弱的前提下,我国开启了通过房地产和基建刺激内需的模式。货币政策、广义财政和房地产调控均经历了三轮放松和三轮收紧,经济增速也是三起三落。

但是刺激的同时,中国的杠杆率也大幅飙升。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周期性行业的产能扩张都需要资金支持,而货币创造的过程也是信用投放、债务增长的过程。在经济的起起落落中,全社会的杠杆率水平也飙升了起来。房地产企业建房、买地,周期性行业扩张产能,推升企业部门杠杆率;政府、融资平台投资基建,推高政府部门杠杆率;居民买房买车,居民部门杠杆率也一路飙升。

在08年之前,我国全社会杠杆率基本稳定在135%附近,但08年之后,从135%快速提高到2017年的250%以上。其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居民杠杆率远远高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政府广义的杠杆率也已经远超60%的国际红线。

但是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逐渐下降,城镇化速度也在放缓,且存量住房、基建越来越多,经济整体对于周期性行业的需求趋于回落。企业就开始面临产能过剩、库存过高的问题,杠杆率过高的风险就逐渐显现出来。

2、去杠杆之路: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上来说,杠杆率的分子是债务规模,分母是GDP。所以去杠杆大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减小分子,缩减债务;另一个是扩大分母,提高收入和盈利。2015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与去杠杆不无联系。

首先看去产能。我国上中游周期品行业的杠杆率是比较高的,例如钢铁、煤炭、有色等,而这些行业恰恰也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道理很简单,产能扩张肯定需要债务扩张来支持,而一旦经济下行、经营承压,这些行业的债务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去产能相当于出清行业内的部分企业,剩余企业的盈利得到改善。按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统计,2015年主要周期品行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的6%,而截至今年前9个月,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16%以上。但压制供给带来产品涨价,由于终端需求并没有大幅好转,涨价难以向下游传导,这两年很多中下游行业的利润率反而是下降的。

所以去产能相当于将经济蛋糕在行业内和行业间进行了重新切分,缓解了周期性行业中部分企业的债务问题。

再来看去库存。房地产和建筑业也是我国债务率偏高的行业,由于之前扩张过快,房地产投资过多,2013-3014年时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库存过高的问题尤其突显,开发企业的债务风险也暴露出来。在棚改货币化的推动下,小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再度火爆,房地产库存压力才得以缓解。

回顾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央行通过PSL出了钱,居民加了杠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才好转起来。同时房地产销售的火爆也刺激了部分投资,拉动了一部分周期性行业的需求,对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也起到一定作用。所以本质上去库存也具有缓解企业债务压力的作用。

最后是紧信用。2017年货币紧信用松,2018年货币松信用紧,整体思路还是通过提高资金的成本、封堵非标渠道,来压缩债务扩张的速度,相当于控制杠杆率的分子增长。

但从结果来看,紧信用环境下民企受到的冲击要更大一些,为什么呢?一方面,对于国企较为集中的钢铁、煤炭等周期品行业,尽管债务率高,但经历了去产能后,行业内剩余企业的盈利比09、10年都要好,不仅不用借那么多钱,甚至还能还点钱。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本身就有一定的隐性背书,获取金融资源更容易,所以在紧信用的环境下,民企没有隐性背书,获取金融资源更难,经营上还面临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涨价、下游的环保压力,债务问题更加凸显。2017年以来发生债券违约的主体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截至2018年6月民企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较2016年底还提升了2.3个百分点。

从去杠杆的整体效果来看,2018年以来全社会杠杆率稳定在250%附近,但并没有下降,居民杠杆率仍在上升,政府杠杆率走平。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企业部门杠杆率自2017年以来略有走低。

3、去杠杆结束了吗?风险在哪里?

既然宏观杠杆率已经趋于稳定,最高的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出现了下降,钢铁、煤炭等高负债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也有走低,小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库存也降下来了,债务问题缓解,是不是我国的去杠杆就大功告成、即将结束了呢?远远没有。

第一,居民的杠杆率和房价都已经飙升到了高位,并没有去掉。居民加杠杆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买房,所以全球各国居民杠杆率均与房价走势高度相关。我国居民杠杆率飙升也是开始于2008年刺激房地产的时候,当前已经接近60%,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接近100%,达到危险区间。

从理论上来说,要降低居民杠杆率,一种方法是提高居民收入,但这个在短期内是无法现实的;另一种方法是减少居民债务,也就是债务减记。我们比较全球主要经济体居民杠杆率的变化,发现基本上都是只有在房价大幅下跌时,居民杠杆率才有下降,也就是阵痛模式的去杠杆,房价下跌导致居民债务的违约和减记。

对于我国,未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四五线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近两年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政策收紧后,三四五线城市的棚改货币化刺激仍在持续的进行。虽然小城市房地产库存下降了,但居民杠杆和房价飙升了起来,部分城市房价在一两年内翻了一倍。

而长期来看,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小城市将面临人口净流出、需求减小的压力,且小城市新房无限量供给、二手房市场很小,一旦房价下跌,风险要比一二线城市大。

而高悬的居民杠杆率和房价导致政策刺激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如果再一次大规模放松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泡沫会越来越大,没有永涨不跌的资产,一旦风险爆发,泡沫越大后果就越严重,依靠房地产强刺激托底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二,企业部门杠杆率尽管有所下降,但之前主要是转杠杆,结构分化较大。从行业之间看,压缩供给导致周期品行业涨价太多、利润偏高,对中下游行业的利润构成挤压,再加上紧信用、环保清查的环境对民营经济冲击较大。从行业内看,行政化与市场化去产能的不同在于,“剩下”的企业可能不完全是效率较高的,一旦需求下行、供给端压制减弱,周期类行业会面临利润下降的压力,高企的债务问题可能会重新显现。

第三,政府部门杠杆率仍存在责任不清的问题。根据我们的测算,考虑隐性负债后的政府部门债务率已经达到76%,突破了60%的警戒线水平,但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比还相对较低。政府杠杆的问题主要是责任不清晰,中央对于地方隐性负债不兜底,而地方隐性负债的大幅扩张很多也是为了刺激基建托底经济。这本质上还是一个财政的问题,如果责任分清、预算管理规范后,政府其实还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但当前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还处于严监管阶段,意味着基建投资仍难以大幅反弹,难以起到托底经济的作用。

4、希望在哪里?有破有立、减税改革!

最近几年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发现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去掉了产能,但涨价大幅压缩中小游企业的利润;去掉了库存,但推升了小城市的房价和居民杠杆;收紧信用,又错伤了部分民营企业。而且在产能、库存都下降后,经济依然有下行压力,且经济的“包袱”越来越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去杠杆的经验。2000年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发酵,最终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但经历过阵痛后,2011年后美国经济又逐步恢复了稳健增长。美国算是去杠杆相对成功的案例,但从宏观杠杆率来看,美国的杠杆率几乎一直都是上升的,并没有明显下降。

但从结构来说,07年后美国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都是大幅下降的,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在危机后加了杠杆。所以尽管杠杆难以去化,但是杠杆的结构是可以优化的。

美国去杠杆的过程其实比较符合达里奥理论中理想的去杠杆路径:07年之前,企业和居民部门大幅加杠杆,推升了房地产泡沫,相当于做了“错事”;随着货币紧缩,加杠杆积累的泡沫被刺破,债务大规模违约,居民和企业承担损失,市场逐渐出清,相当于“认错”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美联储宽货币,美国政府宽财政加杠杆托底经济,支持再通胀。

所以杠杆优化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金融和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而优化配置后,经济也可以更健康增长,杠杆率走平甚至下降。

对比之下,我国选取的更多是保守“疗法”去杠杆,没有“破”和“立”,杠杆风险自然难以缓解。周期性行业部分企业的债务负担暂时减轻,但同时也加重了中下游行业的债务压力;房地产企业去了库存,但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至高位,小城市的房价风险逐渐上升。

但考虑到高企的杠杆率和资产价格,政策依然会走在去杠杆的大方向上。今年以来,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消除嵌套、期限匹配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并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房地产调控仍是坚持“房住不炒”,抑制资产泡沫的方向没有变。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速仍有较大下行压力,居民和企业会有被动去杠杆的压力,市场仍会继续出清。那么我们对经济是否有必要过于悲观呢?也大可不必!

首先,长期来看,有破才有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杠杆率大都是上升的,杠杆从长期来看并不可怕。短期上升快了产生了泡沫,市场出清一次,经济继续增长。去杠杆出清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短期经济有阵痛,但出清后中长期经济增长更为健康,有破才有立!

其次,政策在执行层面也有微调。例如棚改货币化政策今年以来边际收紧;环保限产不再搞“一刀切”;紧信用的政策也有微调,央行10月开始出手支持优质民企融资,缓解再融资压力,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再次,减税和改革开放依然会激发经济的新活力。个税减免抵扣超出市场预期,增值税更大幅度的减免也呼之欲出。在市场逐步出清的过程中,减税相当于政府加杠杆,缓冲经济的下行速度。近期政策层表态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在“旧”经济下行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经济在逐渐崛起。

最后,我国在人口、软硬件基础设施、产业链等方面依然好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也有较大发展空间,我们对中长期经济依然充满信心!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经济下行;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