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资泡沫加剧创业衰亡

【运筹之中】

融资,成为了绝大多数创业者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指标,甚至成为了目的。

谢宏中

这些年来,打开科技、财经、金融等类新闻的时候,某公司获得某轮多少千万(亿)人民币(美金)的融资类消息,充斥耳目,远远超过了这类企业的商业行为新闻,更远远超过了对于该类企业技术或者产品的报道。

在评价某创业企业怎么样的时候,对于其产品、技术、模式的讨论和评价,已经基本简化为一句“已经获得了某某轮融资多少钱”。创业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上,创始人介绍自己的项目也会是“我们是做什么的,已经获得了某轮融资”。

融资,成为了绝大多数创业者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指标,甚至成为了目的。获得了融资,各种报道、赞誉纷至而来。

没有融到资,就无人问津了。没有融资成功的光环,项目在政府资助、人才招聘、合作伙伴开发上都会失去优势。没有融资,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创业者。

瞄着融资而创业,已经成了业界不争现象。产品定位、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营销手段、团队组合、盈利模式......几乎都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也不是面向自己的创业初衷,都是在面向投资人!资本市场上热衷于什么,大家就会做什么。投资人喜欢什么,就去规划什么。投资人都在扮演着大咖、创业导师和行业走向的代言人。近些年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创业潮,经历了社交、游戏、共享、APP、网络电影、网络金融、移动电商、自媒体等热点,一个“风口”接着一个“风口”,资本的追逐和媒体的鼓躁,都是在述说着一茬又一茬创业与融资的故事。

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技术做得好不如产品概念好,产品概念做得好不如融资逻辑好,融资逻辑做得好不如路演演讲好,路演演讲做得好不如跟投资人关系好......

资本真的能够成为创业的指挥棒或者风向标吗?

在事物的另一面,所有的风险资金,无论是天使、A轮、B轮或者Pre-IPO基金,都是财务资本,都是追求快速的高额回报。每一个投资人或机构,投资了一个项目后,其关注点就是尽快有下一轮的接盘侠出现,从而实现资本增值或赚钱退出。投资机构的投后管理,都是围绕帮助完成新一轮的募资开展。有多少的投资人真的在关心技术的突破、产品的迭代、团队文化的打造、创始人的艰苦付出?

拿到了投资的创业者,面临的最核心使命和投资契约上的要求,也就成了早日完成新一轮融资,实现上一轮投资人的目标!

因此,无论你的项目是处于什么阶段,无论你的项目成熟度如何,无论你拿的是哪一轮的钱,无论你拿的是多少钱,只要创业者拿了融资,就要去做PR舆论、购买流量、补贴用户、制造热点事件......资金推动、野蛮生长,成为新时代创业的独特景观!在创投市场,如果说创业泡沫盛行,投资泡沫有过之而无不及。

投资泡沫,一方面是在于缺少专业性,跨行业投资,高估值抢夺项目,使项目的价值虚高。另一方面,还在于大量财务资本投资前移,出手早期的种子、天使、A轮项目,被各种百倍千倍的神话吸引,把一些原本需要长期培养、开发、验证的项目,催熟为营销数据导向的成长阶段项目,拔苗助长。

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制造了巨大的资本泡沫。资本泡沫加剧了创业公司的衰亡。看看身边倒闭的企业,相对于需求不存在、产品不给力、创始人不努力、技术路线行不通这些原因,更普遍的是“下一轮融资不成功”、“资金链断裂”、“烧不起钱”,收入支撑不起庞大的团队、巨额的用户补贴、高额的营销费用。一些本来不错的创业项目,被激素催生,一旦脱肥,只有枯死。

如此看来,资本寒冷,未必是坏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虽然并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资本属性,但是吹去了浮躁的资本泡沫,至少可以让天使的归天使,撒旦的归撒旦,那些不是钱所能解决的问题,终要回到解决问题的道上来。没有达到给人快速回报阶段的项目,不要去融资,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去积累,衰亡的概率就小多了。

当创业到底为了什么,创业者能从自己的心底给出最强烈的回答,创业环境也就大大净化了。

(作者系互联网金融专家、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