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逻辑NO.11

作者:邓新华

本期硬逻辑:1、产业政策在经济学理论上,以及实践中,均没有被证明;2、地方产业政策过多,恐怕会留下很多后遗症;3、目前经济不稳,民营企业困难,更应少用产业政策,才能给民营企业更多空间。

媒体报道,目前,地方省级经济工作会议密集召开,制定了2019年的诸多经济发展规划。

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是好事。但是看各地经济规划的内容,过于倾向于亲自下场主导市场竞争。

湖北提出,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将武汉、襄阳、宜昌等地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福建提出,推进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稀土、石墨烯等产业和数字经济快成长、上规模;吉林提出,突出抓好数字经济与汽车、石化、食品、冶金、医药、装备制造6大传统产业的“1+6”融合发展……

跟以往很不一样的是,各地这一轮的发展计划基本都包含了很多产业政策的内容。

2016年11月9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就产业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林毅夫支持产业政策,认为政府有能力依据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张维迎反对产业政策,因为官员不是企业家,不自负盈亏,对市场信息缺乏敏感;比较优势是市场中发现的,而不是官员提前预测到的。

那次争论后,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文表示,日本的产业政策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日本人已经在反思,我们要吸取教训,要从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转向以竞争政策为基础。除了吴敬琏,还有很多市场派学者支持张维迎,而林毅夫也拥有体制内学者的大量支持。

从这一轮各地的发展计划来看,尽管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没有得到证明,但却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核心经验就是政府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企业自发赛跑,让消费者来决定企业的胜负。现在各地把产业政策作为工作抓手必然会对改革开放的核心经验有所背离。

如果经济形势好,小小地试验一下产业政策,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当前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民营企业税负重、融资难,此时各地克制不住亲自下场调配资源的激情,会让民营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

因为政府调动资源向某些产业倾斜,就会让另一些产业更少得到资源,同时也让它们的市场变小。以之前一些地方失败的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业不仅仅是占用了数千亿的发展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由于发展失败失败变成浪费,同时这些资源的潜在购买力就消散了。

很多经济学者提出,要吸取日本“失去的30年”的教训。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在老龄化、资产泡沫等方面,已经和日本相似。产业政策也是日本的重大失败,难道中国就一定要走这条路吗?

当然,地方的发展计划也有很多不错的内容,比如为企业切实减轻负担、解除束缚的部分。希望各地在推行产业规划时,不要太激进,这样在发现问题时,才容易改回到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正确道路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