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发布 “科技+场景”奠定消费金融公司竞争基础 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迎空间

本报记者 刘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期收入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金融行业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坚力量在市场上表现越来越明显。其中,越早成立的公司业务普遍越成熟。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断开发消费新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风控能力有望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护城河”。

消费成经济增长驱动力

有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消费在经济贡献中的占比正逐步上升。

除消费不断增长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不断改变。《报告》显示,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主要消费人群,与传统消费群体不同,新兴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更加超前,价格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唯一因素,借贷观念更易被接受;此外,受消费升级影响,三、四线等小镇城市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而随着居民消费的提升,与之匹配的消费金融业务也迎来了蓬勃发展。仅消费金融部分,规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份的8.45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

而在消费金融市场上,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坚力量在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排名前列的捷信、中银及兴业等金融公司,近些年通过大力分布网点、发展场景式消费贷款及开发样式多、线上线下全覆盖、申请灵活的消费金融产品,满足了传统金融机构所覆盖不到的领域。捷信集团首席执行官翁德雷?弗里德里奇曾表示,捷信集团每个月需要做六百万到七百万个信贷决定,在中国做出信贷审批决定,时间只需要十三秒。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教授李稻葵表示,随着中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加、消费贷款在贷款总规模盘子中比重增加、消费贷款中房贷、车贷等中长期贷款比重降低,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使无抵押、无担保消费贷款在整体消费贷款中比例大幅上升,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万亿元蓝海市场。

科技助力消费场景多元化

金融消费多场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消费金融企业目前正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优化金融服务渠道、创新手段,通过手机、APP、网上直销、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构建线下网点和线上补充的业务网络体系。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新监管和去杠杆形势下,通过不断开发消费新场景并嵌入金融服务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互金平台陆续退出,持牌机构头部公司则需要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强化龙头效应。未来,科技手段提高风控能力有望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护城河,利用降低逾期风险等方式提高平台收入利润,并依靠细分领域消费场景,获得多元化获客渠道。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8消费信贷市场报告的指标体系(CCWE指标体系)结果,通过对消费金融“普”和“惠”能力的加总衡量,排名前五名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农业银行、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设立较早的消费金融公司。这反应了中国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服务大众满足不同层次金融需求的发展现实,也说明较早成立的捷信、中邮、兴业等不同消费金融主体的业务模式正变得日臻成熟。

从市场主体看,获批消费金融公司已由2009年的4家增至目前的23家,23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主要出资代表还是传统商业银行,这一方面源于传统商业银行挖掘消费金融领域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以持牌的捷信消费金融及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商背景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众多的网络小贷牌照共同组成了主体多元的消费金融市场。

对于未来消费金融发展政策的建议方面,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要将各类消费贷企业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第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消费金融公司融资途径;第三,不断发掘长尾客户和利基市场,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因此应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将具有稳定收入的农户做为服务对象;第四,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最后,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政府应将个人涉及的所有行业纳入征信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消费金融将继续处于增长期,行业整体将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场景、风控能力、获客能力和资金端获取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因素。而政策的完善也将成为关键,不管是行业的统一监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还是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都将成为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