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藏北高原牧区改革试点纪实:“工分制”分红助脱贫

中新社阿里4月12日电 题:中国藏北高原牧区改革试点纪实:“工分制分红脱贫

作者 江飞波

清晨,40岁的牧民桑嘎玛与腿部有残疾的妻子扎珍开始一天的生活:丈夫负责提水、烧水,妻子打酥油、煮甜茶。夫妻合力经营着一间100余平方米的茶馆,日子忙碌而充实。

资料图:西藏藏北高原海拔最低小镇迎来暖春桃花开。赵朗 摄

桑嘎玛所在的村子名为抢古村,地处藏北高原腹地。因为是西藏牧区改革试点村,2017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在阿里地区改则县颇有名气。

2018年12月30日,抢古村村委会院子内码放了280余万元现金,这是该村改革试点后第三次分红。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现场宣读:今年合作社施工队、机修厂等收入达118万元(人民币,下同),牧业收入132万元,茶馆、商店37.7万元……牧民将根据全年所得工分核算,分取现金。桑嘎玛一家分得5万余元,喜笑颜开。

改则县官方介绍,4年前,抢古村约20%的牧民还处于贫困状态。

桑嘎玛和诸多牧民有着共同的认识:生活的改善是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带着大家一起作出了改变。

尼玛顿珠称,他出生于1965年。“我6岁开始放羊,记得小时候糌粑很少,吃之前要掺入羊肝和羊肺等内脏晒干后磨成的粉末。”他说,那简直难以下咽。

“我们不要再过那样的日子。”是诸多牧民的想法。2007年,尼玛顿珠组织村里6名牧民转型做建筑工。为此,他们还从日喀则请来工人教砌墙技术。

2008年,当地政府划拨资金为牧民建设羊圈,其他村均是外地施工人员建设,而抢古村实现了牧民自建。“当年的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万元,这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尼玛顿珠说。

2012年,他们使用村集体资金开设了一家茶馆。2013年又投资50万元开商店,第一年便实现了20万元收入。

2015年,阿里地区确定在抢古村试点牧区改革。尼玛顿珠回忆,经过集体商讨,他们达成共识:必须结束以前分散牧羊这种浪费人力的放牧方式,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2016年,274位抢古村牧民通过牲畜、劳力、资金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随后,他们成立了洗沙场、施工队,并扩大了商店、茶馆规模。

从此,牧民们或联户放牧,或到各经济实体中务工,以记工分的方式参与经营。

“一开始很多人反对‘工分制’,认为走以前的老路行不通。”尼玛顿珠说,部分牧民不配合,但到了2016年年底分红时,那些工分较少的牧民便后悔了。

此后,牧民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大涨。据悉,抢古村将放牧一天记工分10分,在施工队、茶馆工作等分值略有差异。而村里的孩子只要不辍学,均为100分。2017年,抢古村1工分等价于11.5元,2018年为16元。

物玛乡副乡长达瓦扎西介绍,2018年,该村牧民户均分红5.05万元,最多的一户分得9.79万元。此外,全村21名孤寡老人及66名在校生每人分红6088元和1600元。

2019年,抢古村再次作出改变,将商店、茶馆等承包给牧民经营。依照约定,桑嘎玛需缴纳13万元承包费,多出的部分归自己所有。

桑嘎玛说,往年爱人扎珍也需放牧,作为丈夫,他想让妻子摆脱放牧生活。承包茶馆的第一季度,他们的利润已经超过了5万元。他预计,今年可以赚取约10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