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的的快乐来源于付出

这些年有一种新流行的消费观,那就是仅仅靠付出本身,付出者就能得到很大的快感。

某媒体曾经的一篇报道中说,18岁的豪豪在河南郑州的一家餐厅当服务员,每当月底收到两千多元工资,豪豪就在YY里充值五百元给MC天佑刷礼物。“老大照顾我们太辛苦了,必须支持他。他在主播圈子里有面子了,我们做粉丝的就都有面子。”付出就是他的消费。

2015年TFBOYS组合的成员王源的生日,庞大的粉丝大军把王源的照片、名字等标识,放到了广州塔、美国时代广场,放到了重庆、台北、首尔等大城市的地铁、高铁或者飞机上。

这种“付出即消费”是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结果。过去,人们首要的目的是养活自己和家人。以给MC天佑刷礼物的豪豪来说,他每月的付出占到月收入的近四分之一。计划经济时代,有几个人能付出这么高比例的收入来进行付出式消费?

让慈善更加市场化

可想而知,市场中“付出即消费”肯定不止明星的粉丝们。慈善,也是一种“付出即消费”。就像不少人低估粉丝的付出的决心一样,人们也低估了市场中的慈善付出潜力。

比如比尔•盖茨,他的慈善基金会就捐赠了数百亿美元。他说:“我当然衣食无忧,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金钱对我来说就没用了。我的财富完全是用来构建一个机构,来将资源分配到世界上最穷的地方去。”

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没有比尔•盖茨有钱,但是未必就没有比尔•盖茨慈善心强。有的人钱不多,但慈善捐赠占其收入的比例,可能还超过比尔•盖茨。像捡垃圾的老人捐赠贫困学生之类的报道,就有不少。慈善市场的庞大程度,肯定是远远超过追星市场的。

减少慈善市场的束缚,让人们在慈善消费中充分获得快感,就能鼓励更多的慈善行为。当福利主义在“弥补市场缺陷”的旗号下,替代了慈善市场,或者是对慈善市场束缚过多,那其实是打击慈善消费的快感,不利于良知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