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

如果要列举影响深广的谬误,“节俭悖论”起码可以列名前三。

这个悖论是说,如果人人都节俭,减少消费,那么,人们生产的东西就会卖不出去,企业会倒闭,经济会萧条。这个说法因为符合人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被很多人接受。

然而,“人人节俭导致东西卖不出去”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即便每一个人都节俭,也不会导致人们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因为,即便所有人都节俭,人们也可以调整生产,更多地为他人生产资本品。人们多购买资本品就可以。

所谓消费品,就是满足当下欲望的物品。资本品则是帮助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未来收入的物品。一把石铲、一把锄头乃至一架飞机,都可以是资本品。

假定,在古代的一个村子里,农民用大米交换猎人的肉食,如果他们都不节俭,每天都吃干抹净,的确,所有人的东西都能卖得出去,但经济不会有什么发展。

如果农民和猎人都开始节俭,每次留下一半的东西不消费,会发生什么?由于大家有了剩余,有些农民、猎人就转成木匠、铁匠等,他们生产弓箭、出锄头等各种工具(也就是资本品),用这些工具来交换大米和肉食。于是,农民、猎人效率提高,工作更轻松,而且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农民可以交换到更多肉食,猎人也可以交换到更多大米,他们的市场都扩大了。并且,他们可以继续节俭,让市场中出现更多的生产资本品的人。也就是说,节俭让所有人的市场都扩大,而不会让东西卖不出去。

现代经济中,高速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天空中飞机翱翔,这样的效率非古人能够想象。而只有节俭,人们才能积累起资源,修高速公路,造汽车飞机。只有节俭,汽车飞机才有市场。

实际上,现在人们交易的商品大部分都是资本品,而不是消费品。比如,程序员写的程序是资本品,而他们的收入主要是用来买汽车等资本品。农民生产的粮食,也是大部分用来购买化肥、农具等资本品。

所以,如果人人都节俭,比如,所有人的储蓄率由40%提高到60%,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互交易60%的资本品,让工作更轻松,产出更高,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的本义。“刺激消费”则是反经济发展的。

节俭并没有否定消费的意义。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节俭,则是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消费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