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补贴退坡车企“发抖”,练好内功才能御寒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5月,国内乘用车销量156.1万辆,同比下降17.4%。这已经是2018年7月以来第11个月乘用车销量出现下滑。同时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经销商新车毛利从2017年的5.5%骤降到0.4%,亏损经销商占比也从2017年的11.4%增加到39.3%。

车市寒冬的到来,不少企业将其归咎为“退补”(补贴退坡)。在某种程度上,“退补”确实会收紧车企的资金运营链,给企业带来运营上的负担。但事实上,“退补”早已在宏观政策调整的规划之中,汽车企业应有足够时间做好应对准备,因此,车企如今遭遇的“生死困局”绝不仅仅是“退补”造成的。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前些年,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给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相当“普惠”,很多企业为了吃“公粮”才抢登“新能源”这趟车。国家慷慨补贴的结果是,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场景,但在繁荣表象背后,却是“超载”严重,很多企业披着“新能源”外衣,生产出的车缺乏技术含量,乏人问津,如果没有巨额政府补贴支持,恐怕很多车企早已入不敷出了。而这也是“退补”政策实施后车市步入“寒冬”的直接诱因之一。

为了吃到更多政府补贴红利,很多车企不顾市场需求变化,盲目扩张,导致汽车库存激增。“抢吃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单个企业的利润也不断缩水。随着“补贴”大潮退去,那些缺乏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不能自力更生的车企,只能搁浅在岸边。

“退补”还原了汽车行业的真实现状。随着“退补”政策逐步推进,汽车行业面临一轮大洗牌,很多品牌为了守住原有阵地,只能开打价格战,血拼到底,这也恰恰是当前车市“提前入冬”最直接的体现。

从经济学角度看,利润空间的调整是企业内部调整的方式之一,企业要想走出“行业调整”的怪圈,最终还要靠自身产品质量上的突破。

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更加注重产能式、粗放式的汽车生产制造,却忽略了对高新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对产业链的维护,也漠视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最终导致国产汽车品牌整体抗压能力较弱。

今年4月、5月的销售数据显示,包括吉利、长安、长城、奇瑞等在内的多家自主汽车品牌的销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与此同时,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雷克萨斯五大国际品牌在2019年前5个月累计销售增幅分别达25%、18%、25%、5%、27%。销售数据直接反映出消费者更加偏爱合资品牌,间接反映出国产汽车品牌在粗放式生产经营下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此外,宏观经济整体下滑,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也是车企业绩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上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刺激,一部分消费需求已经提前释放,导致消费时间区间的不平衡,因此才出现车市过快下滑的现象。

从微观层面看,汽车作为家庭耐用品,花费占家庭收入比例较大,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较低,即使企业进行降价刺激,对已拥有汽车的家庭而言,做出替代或改善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时,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市场已逐渐接近饱和状态,现有车企采取的粗放式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

总体来看,目前车市与其说是遭遇“寒冬”,不如说是一场“倒春寒”,“退补”给车企带来的只是阵痛,迫使车企产品升级,加速行业“洗牌”,推动国产汽车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编辑 汪世军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