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国研新经济研究院)主办、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协办、网易财经独家支持的“新经济新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在谈及人才引进政策时表示,最好能够发展成引进人才的服务体系,现在硬件做得比较好,但人才来了以后面临很多杂事,包括落户、社保等等,这恰恰是地方政府能做的事儿,我们应该建立非常好的服务体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田杰棠:我对成都没有做过研究,也不敢瞎说。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大概300多万企业样本的全国数字领域监测体系,我来了之后看了四川情况,确实成都跟其他西部省份不一样,普遍规律来讲,东部省份产业基础远远好于西部,西部大多数省份都是从数字政府建设和共够安全起步的,成都处于胡焕庸线,所以两个比较平衡。我们监测四川目前的所有的数字型企业是10.1万,排在全国第四,四川省当然成都的贡献最大。第二个专利的数据,2017年是两万多件,是在广东、江苏、浙江之后,甚至排在北京前面,2016年专利大概是北京的60%左右,我回头还得看看是不是数据系统的问题。所以整体发展在中西部是非常具有亮点的状态,这是我们对它的定位。

再谈谈对下一步的展望或者建议。因为我们数字经济经过了所谓1.0的发展,现在有三个大的转型方向:一个是刚才谢司长讲的,从消费互联网向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尤其以工业互联网主体的产业互联网转变。第二是从商业模式创新向科技型转变。还有中国的数字型企业要从国内“窝里横”向全球走出去,全球前十排名的数字经济企业,腾讯阿里原来第五、第六,现在第七、第八,但是这两个企业跟其他数字型企业不一样,因为它的国际收入占比很低。对于成都来讲,一个是要跟上整个的发展趋势,另外不能都往国家那个方向走,比如消费互联网我觉得成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成都人口在省会城市排第一,而且消费互联网人口因素是第一,而且成都又是我们年轻人特别向往的吃喝玩乐的好地方,所以生活服务类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今天只讲一个建议,我们一定要做所谓的互联网友好城市,或者数字友好城市。因为生活服务类虽然国家出政策,但是很多是区域化管理,比如网约车,像电动车,北京不让电动车发展。这块我觉得地方政府有非常大的自主性,因为很多产业我们没有自主性,但是生活服务的数字经济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我们发现马德里、里斯本共享单车发展得很好,而且马德里共享汽车还有一个政策,不用交费。

第二个建议就是人才,我看材料里讲我们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这个非常好,最好能够发展成引进人才的服务体系,我们现在硬件做得比较好,来了以后人才面临很多杂事,包括落户、社保等等,这恰恰是地方政府能做的事儿,我们应该建立非常好的服务体系。人才种类,除了以前强调的科技人才,我觉得一定要更加重视创新型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是把知识变成钱的,而且当前整体上民营企业家信心有不足的倾向,我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对这些企业家塑造一个好的环境,海南现在不是很多人空降了吗,在中央可能当个处长上不去,可能你那给个副局级就去了,类似这样的可以好好地做点文章。

第三个产业这块,赵部长讲的生态,从企业成长来讲,我们刚才讲数量到10万+了,但是我们的营收数据我们监测在全国只能排第八,数量大概排第四,平均的企业规模确实比较小,我们缺少大企业,我们搞创新产业两个生态,一个叫创业,一个叫成长。这两个对应的规律不一样,MIT研究的波士顿跟硅谷的对比,硅谷两个都强,波士顿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怎么构建一个让企业长大的生态,这个跟创业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里还有转移转化的事儿,西南交大做了产权的实验,但是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 这里又有很多事儿可以讲,我们过去三线给成都布下那么多科研院所,今天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最后是政府数据开放的事儿,共享很难其实开放更难,这个事儿如果能够推得快,对产业、城市治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