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作者|哈罗德·詹姆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与国际事务学教授)、马库斯·布兰纳米亚(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兼本德海姆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让-皮埃尔·朗(巴黎政治学院经济学副教授)

核心提示:最可怕的不是通胀,而是预期变得不确定了。

通货膨胀的幽灵又再度降临了。曾经有那么二十年时间各工业化经济体央行都自信地认定已经将其永远驱散,随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西洋两岸对通胀的担忧短暂回归。在美国,国会共和党人在2010年启动了紧缩政策,欧洲央行则在2011年着手收紧利率政策。后来政策制定者又担心通胀率过低,要是无法提升就麻烦了。

但如今围绕通胀的议论又开始了,那我们该对其给予何种程度的关注呢?毕竟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不仅仅是在2010年发生过。

当前的争论重现了1970年代混乱的政策环境,当时的通胀鸽派认为那十年里的石油冲击(1973~1974年价格翻了三倍,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又翻了三倍)不会产生更高的通胀预期或通胀螺旋上升效应。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罗伊·哈罗德(Roy Harrod)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促增长型货币和财政政策会压抑物价,因为商品产出和存量都会增加。

对这一时期的一个常见历史解读是认定美国总统尼克松以及后来的总统卡特迫使美联储推动了通胀。但美联储经济学家爱德华·纳尔逊(Edward Nelson)最近对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1970年代货币辩论的广泛性研究驳斥了这一解读。他发现时任美联储主席阿瑟·F·伯恩斯(Arthur F. Burns),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货币正统主义者和弗里德曼的导师级人物,他其实决心是要防止那时的通胀螺旋。

伯恩斯对通胀为何出现的理论认识是有误的。他确信自己所提倡的价格和工资管控可以控制住一次性冲击带来的工资推动效应。于是美联储用这样一个错误理论应对了1970年代的大通胀,而弗里德曼则凭借其对物价增长失控的预测建立了无可撼动的业界地位......(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

*本文由网易研究局和报业辛迪加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