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头部投资机构涌入半导体赛道 融资、收购、参股各有高招

一直以来,TMT牛股频出,也最为投资机构所亲睐。从全行业来看,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是TMT领域融资额依然大幅增长。据普华永道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内地TMT企业IPO数量总计达到164起,较2019年增加近58%,共获得融资额约人民币3468亿元,较2019年全年大幅增加近一倍。

而在TMT领域,近两年又以半导体最为火热,笔者注意到,不但原来主投半导体的投资机构继续保持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力度,而且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投半导体公司,其中更是不乏像红杉资本、高瓴资本这样的头部知名机构。

比亚迪半导体去年刚完成更名不久,就启动AA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金资本、国投创新领衔,Himalaya Capital等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亦参与认购,共融资19亿元。半导体制造商IKAS(埃克斯工业)于去年年初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也是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

而刚于去年底由高瓴创投独家投资1亿元完成天使轮融资的星思半导体,今年2月份又完成了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4亿人民币。此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高瓴创投追加投资,另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

虽然这两家都热衷于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瓴资本的投资更多的是为企业中后期的融资提供支持,这些公司已经比较成熟、风险程度相对较低,红杉资本则主要是更前端的投资,属于能够耐心陪跑、覆盖比较早期投资的机构。“

如果再看早些之前的成功并购,半导体市场更多是行业专业机构在进行投资,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机构在市场上最大的一个并购案是建广资产的安世半导体并购案。据悉,安世半导体是迄今为止中资控股的销量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年产量约850亿个器件,主要设计制造分立式器件、逻辑器件与MOSFET器件,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便携式设备、工业、通信基础设施、消费电子和计算等领域。2017年,建广资产牵头以27.6亿美元(股本金约20亿美元)收购了恩智浦标准件业务——安世半导体。2018年,建广资产以350亿元左右价格和上市公司闻泰科技完成重组,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为投资人带来了数百亿的回报。同时,闻泰科技的市值也从不到200亿人民币上涨到1500亿人民币以上。

除了建广资产,还有不少行业知名机构也颇有斩获,比如清芯华创、武岳峰资本、浦东科投等,其中武岳峰资本和清芯华创专注于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产业的股权投资,在半导体行业也是拥有较高的知名度。2016年,武岳峰资本联合清芯华创出资19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豪威科技。豪威科技于2019年被上市公司韦尔股份成功收购。

此外,去年最大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案,则是来自于智路资本收购全球第七大集成电路封测企业、第三大汽车电子封装测试企业新加坡联合科技公司(UTAC),收购之后,UTAC的营业额同样出现了大幅增长。根据联合科技官网公告,联合科技CEO John Nelson对本次交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智路资本在半导体产业链方面的广泛布局将非常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如果进一步观察半导体行业,还可以发现,这两年在国产替代、产业升级、创业板开板等背景下,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涌入其中,而且这些机构的特点也不太一样,获得的回报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在半导体行业,由于其投入金额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等原因,特别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以及政策扶持等。因此,有的投资机构是以政府信用担保或国资平台发债的形式融资后进行投资,也就是说,这类机构使用政府资金会比较多一些。比如清芯华创、武岳峰资本、浦东科投等,都属于擅长调动政府资金来完成投资的典型机构。成立于1999年6月的浦东科投利用政府资金,曾先后投资先进半导体、中微公司等多家公司。

而有的机构则更市场化一些,追求长期财务回报,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资金来源的市场化,比如可以通过发行私募产品的方式来集合资金,二是所投资主体的市场化,被投资企业会从全市场中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三是投资机构寻找价值洼地,以市场价格介入后,更能够追求高额回报。这类机构典型的如建广资产、智路资本、临芯投资等,其中建广资产、智路资本擅长的是与金融机构和产业资本合作完成大的海外并购以及国内控股型投资;而临芯投资,擅长参股性投资,投的项目数量众多,单个项目资金投入不大,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整体来看,不管是大型并购还是多投参股,从上述这些机构参与的案例就能看出,很多项目最终都是通过科创板上市或者被上市企业收购,不但获得了不错的回报,而且也完成了优质半导体企业在国内的落地,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相比于这些优秀的项目案例,国内半导体领域也存在很多因盲目上马、盲目扩建而导致的地方烂尾项目,又或是由于举债扩张导致的企业资不抵债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路机构涌入半导体行业的当下,已经有投资机构率先关注到了半导体行业在国内存在炒作和过热的迹象,他们在精挑细选项目的同时,也在思考进入其它处于低谷期、但同样有很大潜力可挖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