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梵高创作了千幅画,但只卖出去了一幅。

郁郁不得志之下,他开枪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被权贵所珍藏。

那些也喜欢梵高名作,但又买不起的普通人该怎么办?

仿制画,应运而生。

需求量庞大的仿制画市场,养活了数以万计的画工。

湖南农民赵小勇,就是被养活的一员。

多年间,他临摹梵高的画作多达10万余幅,靠一手以假乱真的绝技谋生起家,被人称为“中国梵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11月,导演余海波把赵小勇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中国梵高》。

人们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了一个这个名叫赵小勇的男人。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但绝大多数人渐渐活成了盗版。”

有人说,这是一个流水线画工精神觉醒的故事。

他身上有着很多普通人的影子,希望你看完本文后,能够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初中没上完的赵小勇,辍学了。

原因是家穷。

父亲早亡,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长大,实在没有余力供养他继续读书了。

当被母亲告知不能上学的那一刻,赵小勇哭了很久很久。

他有一个喜欢画画的二哥,当他接触过画画后,一下就爱上了这门艺术。

他知道只有继续上学,以后才有学画画的可能,但现实很残酷,他上不了学了。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十几岁的赵小勇前往深圳打工。

因为找不到工作,他在深圳辗转多日。

晚上,只能到山上甚至是坟地边搭帐篷过夜。

此时的他觉得,只要能活下去,干什么都行。

此后的几年里,他做过各种杂工、苦力,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坚持多久。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乡告诉他:

“你喜欢画画,知道大芬吗?那是名画之都,而且大量需要人。”

“去大芬学临摹吧,画好了月入三千不是问题。”

就这样,赵小勇来到了大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芬油画村,是坐落在深圳南部的一个村落。

全球70%的“赝品”油画,都来自于这里。

多年来,从大芬运出去的“山寨”油画,超过了100亿张。

不论是梵高、莫奈、塞尚,还是达·芬奇、拉斐尔,越是出名的名师画作,在大芬出货量越是大。

而这些几乎看不出真伪的仿制画,并非机器制作,而是由一群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手工绘制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室狭小,闷不透气。

每当跟着师父练习画画的时候,下水道就会传来阵阵恶臭,伴随着令人窒息的闷热,那滋味十分酸爽。

能够忍耐下来的不只是赵小勇,还有万千新产业工人。

新产业工人用通俗语言来表述的话,就是农民。

他们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之所以拿起画笔,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作为其中的一员,赵小勇的头脑更为灵活一些。

他在画画上颇有天赋,不到半年就成了新人里面成长速度最快的。

转眼间,多年过去了。

赵小勇认识了一个女孩,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工作方面,他也成了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是全厂工人学习的对象。

而后,他不再沉浸于工厂内的埋头苦干,而是开始逛画廊。

他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卖画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小勇了解了别人的销售方式,还发现梵高的画最好卖,也最容易临摹。

与其画多,不如画精。

就这样,赵小勇向工厂递交了辞职信,然后开始一个人专攻梵高的作品。

他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一样,不断复制,力求将每一笔还原到极致。

两张50×60厘米的画幅,市价300块,他卖130块。

因为价格低画得也逼真,很快就有了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笔小小的订单,仿佛照亮了赵小勇前行的路。

找到新大陆的他,迅速开了一家工作室,用自产自销的方式当起了小老板。

客人见他画得好,订单量从一开始的几单逐渐增加到了几百单。

数着钞票的赵小勇不禁感慨:

“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梵高,尽管他不认识我。”

随着订单量越来越大,还要保证质量,只靠自己一个人很难忙过来。

这时赵小勇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家人和我一起画,速度会不会快一些呢?

本来就是临摹,这下又变成了流水线作业。

一幅画,赵小勇负责起稿和细节描绘,妻子大面积铺色,小舅子和弟弟画向日葵和其他简单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他接到了一个5000张的大单,客户要求一个月内必须完成七八百张。

夏日,深圳城中村的农民房没有空调,蚊蝇横飞。

他们画画、吃饭、睡觉都在这里。

赵小勇妻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叹道:

“那时候生活真的是很艰苦,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在画,然后孩子又闹,又带孩子。

很想睡觉了,还拿着笔在那里画画。

刚结婚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这里画画以后是什么样子,就像调好的颜色,画两笔,画两笔,一张接着一张…”

漫长的光景中反复画一个人的画,赵小勇不用任何参照物,仅凭记忆就能把梵高画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分毫不差地还原出来。

他骄傲地说:“梵高的《向日葵》,我最快28分钟就能临摹出来。”

他不认识梵高,却是最熟悉梵高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20年,这个小作坊般的工作室,临摹了超十万张梵高的画作,积攒了大几百万财富。

有了面包后,赵小勇突然萌生了一种念头:

“我想去看看梵高的真迹,我想知道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赵小勇,觉得自己是靠模仿梵高发家的,他心怀感恩,更渴望了解梵高的内心世界。

但这一想法遭到了妻子的反对。

妻子劝道:别去,至少现在别去。

他以为妻子是心疼钱,所以没听妻子的劝阻,坐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

可到了荷兰后,才知道妻子的话里还有另一层深意。

2014年,赵小勇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刚到美术馆门口,赵小勇的自信心就被摧毁了。

一直以来,他以为自己的画被放在高档的画廊销售,可现实并非如此。

和他合作的客户在这边开纪念品商店。

店面很小,自己的画就被放在店里,可以随便触摸观看,仿佛只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土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美术馆。

当他看到梵高的真迹后,久久无法回神。

沉默了很久,他终于开口:“不一样。”

真迹配色大胆,色调明亮,还有线条也是不对等的,这说明梵高在创作的时候,是尝试了不同型号的画笔勾勒出来的。

这与赵小勇之前参考的例图很不一样,自然谈不上相似。

在真迹面前的赵小勇,就像是散架的机器人,浑身充满了疼痛。

原来,妻子那句“别去,至少现在别去”的另一层意思是这样的:

真迹带来的震撼是毁灭性的。

它会击破你的得意看到背后的失意,它会让你认清自己不是艺术家的现实。

哪怕你临摹得再出神入化,也不过是个画工,是用手在画画。

而真正的画家,是用心灵在作画。

这一刻,赵小勇的信念和骄傲全都碎了。

“画了20年,不如美术馆的一幅作品,我还要继续画下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梵高的墓前,敬畏与自我质疑的情绪在内心不断交织。

“我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有什么值得别人欣赏的东西吗?”

没有人回答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也曾想过原创,也有过要当一个画家的梦想。

可梦想在面包面前太轻,轻到眨眼间就能放弃;

梦想在面包面前又太沉,沉到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曾忘记,无法释怀。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但绝大多数人渐渐活成了盗版。”

可又有谁,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影子?

回国后的赵小勇不再临摹梵高,他开始画自己的画。

这个结果,在妻子意料之中。

他临摹梵高的画可以卖到上千元,但自己的画却连几十块都卖不出去。

但他并不在意,他画那个用了十年的画室,画老家的巷子,还画年迈的奶奶。

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回,赵小勇在梦中与梵高对话:

梵高问他:“小勇,你现在画的画怎么样了?”

他答:“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内心十分触动。

最初的赵小勇,离生存很近,离艺术很远。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中,他靠临摹梵高摆脱了贫困,也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当他说出那句“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的话时,画画已经不仅仅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你在说不好的哪一天,皮长出了思想,想去看看虚无缥缈的骨是什么样,皮去见了骨,还有比这更艺术的事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

在大多数人眼中,他就是个一事无成、乖僻古怪、令人作呕的人。

但那又如何?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如此写道:

“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梵高做到了。

一百多年后,他的画作举世闻名。

如今,万里之外和他灵魂对话的学生赵小勇,也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不管是梵高的故事,还是赵小勇的故事,其实都是活在这个世上,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不放弃希望的普通人的故事。

在复杂的现实中不忘梦想,寻找未来的方向,从而找到真实的自己。

并遵从自己的内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最后把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产业链底层的赝品制造者,也有仰望星空,追求伟大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