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要】汽车智能化势头正盛,车规IMU产品因其具有更精细的定位功能而逐渐迎来新机遇。

目前,IMU国产芯片供应链除了几元以下和数千元以上的产品,中间仍处于空档期,这使得本就不多的厂商被天然区分到各自的细分领域,追求性价比目标。

这期间,导远在IMU之外横向扩展激光雷达,戴世坚持纵向供应链整合,大疆则作为供应商带来软硬一体集成化的冲击。

随着智能化的逐渐发展和中间芯片工艺的补足,IMU领域将围绕降本展开变革。

以下为正文:

IMU即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一个IMU通常包含3个互相垂直的速率陀螺仪和3个互相垂直的加速度计,分别用于测量角速度和线加速度。

通俗地讲,角速度测量可以得到转动角度,加速度测量可以得到速度,二者共同测算出更精细化的运动信息,实现跟踪某个物体的位置与姿态的目的。

这与激光雷达的功能有相似之处。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逐步推进,IMU实际上迎来了两个新趋势的红利。

其一是城市NOA展开角逐战。

相较于过去的高速NOA,城市NOA智驾面对更复杂多变的道路情况,尤其是部分狭窄路面等corner case,这天然要求汽车智驾需要掌握更精确的定位精度。

其二是以特斯拉为首的纯视觉趋势,带动了一批车企拿掉了激光雷达。过去激光建图本身就能做到5毫米级别的功能,这挤占了IMU作为精度提升辅助的市场。如今面对只剩摄像头的汽车,IMU有了自己天然的优势。

这种转变也与车企所处的地区有关。据芯流智库的调研,华北地区的车企相对更加保守,且原先的优势还在,向使用IMU转型的驱动力尚且不足。相对激进的是深圳等南方车厂,其中深圳还包含了诸多智驾公司背景的创业者,对IMU上车相对更感兴趣。

两种趋势共同作用下,IMU实际在汽车智能化中正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01

IMU的圈子实际很小

根据芯流智库的调研,全国超过10人以上的做IMU的民营企业实际不超过20家,军企约3、4家,加上4、5人的那种小公司,也不过才六七十家。

一位深耕IMU领域的从业者表示,这一领域门槛相对比较高,从学历来看,只有985的硕士才能真正接触惯性导航,真正做懂则要到博士阶段,出来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我国的MEMS产业起步较晚,一般认为从2010年前后我国的MEMS产业才初具雏形,而MEMS的零偏稳定性(当输入为零时,衡量陀螺仪输出量围绕其均值的离散程度)则是评价IMU好坏的重要标准。

这其中,MEMS的标定又存在较高的壁垒。举例而言,汽车行驶过程中存在震动和温度变化情况,这都会影响到精度。标定则要求在行驶过程中不论抗震性、温度变化,将误差缩小。这是较难做、也是更能体现IMU厂商价值的部分。

因此,现在市面上的这些公司,往往从行业初具规模时就开始布局这一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经验,呈现一种高壁垒、低流动性的状态。

除了最近才逐渐渗透的汽车智能化领域,目前IMU主要关注的市场包括机器人、无人机和测绘业务。

其中,以无人机市场的利润最高。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要与渠道商分利,据一位渠道负责人透露,有时厂商赚100元,甚至要分给渠道商80元左右的利润,而且针对欧美市场跨国出海的业务居多。

同样依靠出海夺取份量的还有机器人市场,目前量产主要集中于园区物流车、割草机器人、扫雪机器人等业务,但普遍价格不高,平均一台产品净利润相对较低。

据一位IMU领域的销售回忆,2020年的时候,IMU价格还普遍在2000元以上,现在价格降到1500元,还要和客户花一个月时间讲价。因此,部分厂商开始转向不靠IMU盈利,而是持续加码卫星和IMU融合的算法导航。因此,更赚钱的是综合算法的产品,往往能卖到万元以上。

而目前国内已经上量的华住会送餐机器人中搭载的IMU也仅仅100多元一颗。

因此,就IMU本身的产品而言,过去几年的国内市场盈利面并不大,汽车产业则给IMU带来了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

02

车规IMU的打法各不相同

目前,IMU普遍安装在汽车底盘或者智驾域控上。负责的功能包括构图、转向、上下坡、防抖等。以理想汽车的直道保持功能为例,如果使用了IMU,就能够知晓车身是否能走直。以及过隧道时实现短时定位功能,相当于汽车的“小脑”。

在某甲方物流公司的案例中,其过去安装的视觉摄像头效果远不如IMU,仅仅施行了3个月就被IMU全线替换,并将误差率降到极低。

从定价上看,IMU是一个标准的买方市场。

车厂会先审核IMU厂商的相关材料,计算所有的材料成本之后,给厂商20%-30%的毛利,期间会有1-2年的测试期,最后采购上万套成品。而配套的惯导算法则基本采用免费送的方式,主要赚取硬件收入。

截至目前,国内IMU前两名是戴世智能和导远电子两家。其中戴世智能已经做进了零跑汽车业务,导远电子则和小鹏和理想都有较好的渊源。二者共同承担逐渐形成趋势的车规IMU市场。

但在打法上,二者有所不同。

其中,导远电子通过与车厂高管直接接触的直供方式打入车企,目前正在为理想汽车提供产品,自己做P-box,芯片、域控放在一起。

另一家IMU厂商戴世的最大优势则是包括生产设备在内的全栈自研模式。在当前的市场大背景下,IMU本身上车的价格并不算太高,如果自研比例相对较少,成本就很难控制,也就难以寻求高毛利,这是IMU厂商赚钱的一条基本逻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戴世选择持续在自己的老本行深耕,采用纵向深入的方式闭环自研技术,寻找更低的成本线。

相对而言,导远电子则选择扩展新路线,在IMU基本盘之外扩展激光雷达业务,实际上形成了横向整合。

纵向和横向的核心区别在于:面对市场对成本的进一步控制,厂商是否能跟上车企降本增效的步伐。

据一位接近导远电子的从业者透露,其在理想汽车的业务金额或将下降。这并不是因为其份额的下降,而是因为受车企控本的影响。

当然,在车规IMU市场,导远电子仍然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从技术上,行业内对导远电子的认可度比较高,但在运营上,导远电子经历了先期扩张而后精简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导远电子在2023年初时有600余名员工,目前员工规模有所精简。

对此,一位接近导远电子的从业者透露,这与其行业初期对市场的判断有关。最初,导远电子接受较高融资时,现金流充裕,快速招收了较多员工,但2023年发现增量市场其实有限。

与此同时,车圈方案商大疆跨领域出发,正通过软硬一体、集成化给IMU市场带来冲击。

目前,大疆车载新一代智驾系统“成行平台”就是依托惯导立体双目视觉等核心技术,主打的口号是实现“无高精地图依赖、无激光雷达依赖”的城市领航以及其他所有L2+智能驾驶功能。

根据一位IMU从业者的测算,这一套系统比整个组合惯导P-box降本30%-40%,这在降本趋势明显的车厂竞赛中占据不少优势。不过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对精度的需求相对没有那么高。尽管如此,大疆的这套系统还是对8-25万的多种动力车型有极强的吸引力,至少能为其省下一个几百元的零部件。

不过,目前的IMU市场还没有较强的竞争态势,各家普遍有自己的细分定位。

这与IMU强依赖芯片供应链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位国产IMU高管告诉芯流智库,目前国内能造出精度较高、售价几千元的芯片,也能造出用于手表谈话显示、售价几元的芯片,唯独中间是产品空档,多数靠进口。

软件可以靠后期摊销成本,芯片硬件要想拿到足够的盈利,最终产品多半要万元以上,因此,部分厂商实际很难进入盈利更高的市场,选择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持续打出性价比。

但要想拿下车规市场的份额,成本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技术的发展方向都将围绕着降本展开。

这其中,横向扩展业务线的导远打法,和纵向布局自研的戴世打法,最终都要经历车厂买家的成本考验,谁能在价格战中胜出,谁就能掌握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在行业之外,来势汹汹的大疆还在做软硬一体的整合。未来,随着汽车高阶智驾的逐步下沉和视觉方案的演进,IMU降本正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