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匪肆虐、野兽横行、费用高昂等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古代人们通常不太愿意出远门。

但依旧有一些到喜欢处浪的“驴友”,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游山玩水的李白和徐霞客,周游列国的孔子(春秋时诸侯国都很小,实际就在河南和山东转悠)、被贬到海南的苏轼等等。

然而,古代没有百度高德这种黑科技,他们是如何进行导航的呢?

官道和驿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和方便交通,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并在战国七雄原有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纵横全国的驰道。驰道类似于现代国道,每三丈种青松,隔十里建亭,三十里设驿站。刘邦反秦之前就曾是秦朝的泗水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汉朝,驰道网络进一步扩建延伸,往东经定陶到达临淄(淄博),往北到九原郡(包头),往西到陇西郡(兰州)。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共有亭29635个,以此估计当时干道总长度接近15万公里。在这样的道路网络下旅行,其实已经算自带导航了。

旅行指南和书籍:

明代时期,随着旅行活动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一些旅行方面的书籍。

张翰的《松窗梦语》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地的水路交通情况,为旅行者们提供了详尽的路线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霞客游记》则是旅行文学的瑰宝,徐霞客亲身游历数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游记中详细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人文地理现象,包括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迹,为后来的旅行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旅行经验和参考。

程春宇的《士商类要》虽然主要面向经商旅行者,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关旅行的实用信息。例如书中“淳安县有茶园六十,严州府有桐庐守,富阳有潼梓关,三浙有江口。从徽州到杭州,水路距离是六百里。”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特点、交通路线等情况。

这些旅行指南和书籍虽然作者的目的各异,观察角度不一,但书籍中的交通情况和地理信息,都为古人们的旅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文和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催生了人们对天象导航的深入研究。那时,各国军队已经能够精细地观测和辨认北斗星和北极星,利用日、月、星等天体的位置来确定方向。

到了明代,航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航海家郑和甚至可以通过“牵星术”来确定纬度。“惟观日月生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他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升降和位置变化,来辨别东西方向,度量远近,这代表了当时天文导航的最高水平。正是凭借这一技术,郑和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天文观测,古人还善于利用地理常识来辅助导航。例如,他们会通过立竿见影来判断方向,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中午影子则指向正北方。此外,古人还会观察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岩石上的布满青苔的一侧是北方、蚂蚁洞穴朝南向,以及大树的北面树枝稀疏且树皮粗糙等等,来辨别南北方向。

古人在导航方面充分利用的天文观测和地理知识,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尽管古代人们掌握了许多辨路方法,但迷路的情况仍然难以避免。

以项羽垓下之战后的遭遇为例,他成功杀出重围后,却在前往西楚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在问路时,一位老农故意指错方向,导致项羽被韩信等人追上,最终乌江自刎,痛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