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成员,只有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才能尽可能迅速和完美融入市场之中,并且作为个体推动市场发展。

与市场交易秩序息息相关的因素,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

比如宋朝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年代里,朝廷的政策,国家的税收,商品的种类,都会影响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品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宋朝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市场秩序产生了冲击。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工商业者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又或是俗称的三无产品,有些商品会制造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宋朝的经济环境之下,三无产品为何会出现?站在工商业者的立场上来看,他们又为何会生产三无产品?

主观视角,受到挤压

相比起国家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农业来说,商业作为封建时代的社会末流产业,往往能够创造出更大的附加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品发生交易,其过程就大有可以操作的空间,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能推动社会经济活起来。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宋朝时期,统治者才会改变以往的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开始扶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唐代奠定的良好经济环境基础之上,宋朝的经济迎来了长足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投入使用的纸币,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从发展成果上来看,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第一,在军事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宋朝统治者从经济领域找回了面子,找到了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来也是,如果没有庞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宋朝统治者又怎么能够心安理得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和谈呢?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面上出现了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的商品。

这些商品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商品交易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但凡事总是有利有弊,商品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

宋朝中后期,市面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工商业和小生产者私自削减生产成本,采用劣质工艺生产商品。

由他们制造的三无产品流通于市场,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还会直接导致无辜百姓或死或伤。

小生产者的视角来看,他们为何会选择如此没有原则和底线作为呢?其实这一点,和他们受到的剥削与挤压有关。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单力薄的小生产者,必然会被势力强大的商贩集团所挤压,而这一点,又与宋朝政策中扶持商业发展的政策有关。

宋朝统治者规定,为了改变商人的社会末流地位,他们可以为一些创造了较大经济价值的商人提供入朝为官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群商人不需要经过传统的科举考试,就能够成为官僚体系当中的一员,他们的生意成果,他们的经济价值,就是他们给出的答卷。

做官,这几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梦想,所以这一政策也激励着商人不断发展自身产业,最终实现阶层跨越。

那些传统的商人在当上官僚之后,手中掌握的权力便会越来越大,当政治和商业挂上钩,这两者必然发生连锁反应,并造成一系列后续影响。

这些官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某些产业的资源完全垄断在自己手中。

比如酒楼,开设酒楼是一项利润空间极其广阔的产业,宋朝时期,京城大部分酒楼的幕后主人,其实都是朝廷当中的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从商人出身,自然对市场交易规则十分明确,他们最终又成为了官员,所以对政治领域的潜规则也非常熟悉。

两种身份的交织,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在这些商贩集团和政治官员的挤压之下,普通的小生产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利润空间较大的产业,小生产者没有资格参与,他们只能一退再退,求得生存。

艰难的环境,让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原材料的选用和制作工艺上打折。

在此基础上,他们便会生产一些低级的三无产品,这些产品流通于市场,会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市场都被三无产品所占据,第二种结果,生产者遭受打压,消费者利益受损,损人不利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小生产者并没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能力,到头来,他们也只能害人害己。

政府机构加重税收,也会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宋朝官僚体系中最典型的两大问题,就是冗官和冗兵。

尤其是前者,几乎形成了朝廷当中的毒瘤,无法根除。

统治者号称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文臣越来越多,朝廷当中的文官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官员的人数上升,朝廷每个月需要发放的俸禄数量就会上涨,这会给朝廷形成相当巨大的财政压力,甚至会冲垮朝廷的自主维系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只能选择从民间加大税收,通过剥削底层民众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要知道,底层民众几乎没有与朝廷对抗的能力,在朝廷发布税收政策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遵从。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时期的税收从400万贯涨到了1200万贯,其中的上涨空间,直接导致部分手工业小生产者破产。

那些还想留在市场当中继续挣扎的市场主体,只能把目光转向削减成本这个行列。

他们采用一些粗制滥造的原材料,通过粗制滥造的工艺,生产出三无产品。

这些产品会卖出与之前相同的价格,交易过程产生的利润,小生产者会抽出一大部分去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件事情让小生产者的利益受损,消费者的利益也受损,真正获利的,只有不断加大税收力度的朝廷。

外部环境的压迫,让一些小生产者不得不做出违法乱纪之事,但也有人是出于本心,被利益所蒙蔽,主动选择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宋朝时曾经有一名药商,他为了增加利润,减少了中药材的培植过程,并且在某些中成药当中加入了廉价的原材料。

他生产的药物,面向底层百姓开售。大部分群众吃了他的药,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良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几位老人,甚至因为他的过错而直接命丧当场,三无产品,对宋朝交易市场的冲击实在太大。

社会背景,助长不良

除了工商业小生产者自身的视角之外,我们还应当关注整个宋朝的社会背景。

从文化氛围来看,文学作品的下沉,直接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

宋朝是一个生活极为繁荣的朝代,不管是市场交易还是与之相关的种种文学作品,都讲究一个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数文学作品开始逐渐走向底层百姓,其门槛越来越低,内容也越来越偏离正向的轨道。

一些文人追捧富商,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把富人塑造为依靠自己的双手逆天改命的角色。

他们的奋斗史深深激励着底层百姓,他们在发家致富之后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更是让百姓无限向往。

久而久之,一股拜金的不良风气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并且流传开来。

人们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渴望通过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财富。

某些人开始行差踏错,采用低劣和卑鄙的手段,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从市场中牟取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金主义,让三无产品在市场里蔚然成风。

朝廷在政治工作当中的不作为,以及对于种种责任的转嫁,更是让底层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

在对外工作中,宋朝朝廷一向以懦弱著称,他们的军事实力非常落后,所以没有办法与少数民族政权直接对抗。

能够选择割地赔款的地方,他们绝不会选择开火。

在与其他政权产生冲突时,朝廷当中的主和派往往会战胜主战派。

割地赔款以及种种军事开销,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朝廷直接将责任转嫁于百姓身上,通过各种名目的税收,增加百姓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农业种植需要交税,家庭小作坊需要交税,稍大一些的商铺需要交税,甚至连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都需要交税,种种税收,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给生产者增加负担,生产者只能给消费者增加负担。

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而遭到破坏,市面上的种种低劣产品也越来越多。

归根结底,人们只是为了应付朝廷的强制性税收政策,而不得不作出削减生产成本的举措,罪魁祸首,还是政治落后的朝廷。

国家干预,取得成果

面对市场失序的问题,国家当然应当作出干预政策,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改变当前存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刑统》当中有过记载,宋朝朝廷专门推出了经济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面对那些出售伪造商品的商家,朝廷规定了假一赔十的具体政策,如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当时的某些经济立法非常相似。

古人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宏观调控理念,其实已经非常先进和成熟。

在国家法律的约束和有力打压之下,市面上的三无产品出现的情况,确实有了较大程度的好转,但是社会现实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得到根除。

国家仍然还是存在着税收负担较重的情况,政治官员和商贩集团抱团的现象同样存在,拜金主义之风仍旧盛行。

在现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三无产品又怎能消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是宋朝,在宋朝之后成立的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有着类似的社会现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弊端会逐渐暴露。

结语:

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商品交易市场中必然存在的乱象。

国家允许商人做官,这间接赋予了商人较大权力,也给了商贩集团欺压小生产者的机会。

朝廷繁复的机构和冗杂的人员,导致底层百姓负担加重,不得不偷工减料,过去的种种现象,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参考资料:

《东京梦华录》

《宋刑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