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的王文湛教授谈论他孙子数学题目的问题,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孙子只有 12 岁,他的数学题目竟然难倒了这位在清华教授研究生数学的专家。一个资深的教授,面对小学生的数学题,竟然都是束手无策。

王教授因此感慨道:“现在的小学数学题目太刁钻复杂,已经偏离了数学本身的教育意义,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只是一味追求技巧和套用公式。”

而有些题目完全是虚构的,比如鸡兔同笼这类题目,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也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题目设计出来,完全是玩弄技巧,没有多少的实际意义,但是却被众多的专家教授追捧,意义何在呢?

大量的、重复的作业真的没有多大教育价值。学生们就是学了,也没有实际的应用,没有了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有多少意义,很是让人怀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郑重警告说,当前的教育模式只能是培养出一批“做题家”。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步入社会,就捉襟见肘,不知所措——因为没有人再告诉他怎么去处理实际的问题方法了啊。

一名的高三学生分享了他考入清华大学的九条经验,让人看了头皮发麻。他列举的方法包括:连续 289 天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学习;早餐 5 分钟,午餐 9 分钟,晚餐 7 分钟;写卷子写到手磨破皮,用创可贴绑好继续写;背诵 30 篇作文范文;把书桌搬到空教室单独学习;为提高答题速度,一天写完 11 套理综试卷;把过去 15 年的高考真题,写三遍;每天冲5袋特浓咖啡,最终直接将咖啡粉,和着水吞下去;反复朗读生物书 17 遍。

这样的学习强度,还是正常人的行为吗?人都成了机器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感情匮乏,遇到问题就会走极端了吧。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而离开了纸面,他就不知道世界是怎么样子的了,他们还能学会生活,面对困境吗?不就有神童就因为连日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而退学的故事吗?这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北大本科、清华研究生毕业的李永乐教授就曾经说过:自己的日常生活技能很差,因为从小到大,父母都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自己只需要专心学习。这种情况使他成年以后,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还因此举例,自己家的空调出了故障,自己硬是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请来了一个维修师傅,换了一个电池就解决了问题。这看着是不是有点像笑话,但是这确实实际存在的,你看到了还觉得好笑吗?

剑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自称废柴,因为他毕业后求职屡遭拒绝,因为除了学历,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展示的能力。

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过分关注学术成就而忽视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的发展,最终往往会导致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根本就没有办法生活,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项飙将当代年轻人比作“悬浮的蜂鸟”,必须不停地振翅才能保持飞行,稍有懈怠就会坠落。当前的教育,是无止境的内卷,为了赢得优势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努力。

社会仿佛只有一条跑道,让每个人都在上面竞速,而最终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成了一无用处的生活废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照顾。

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生活的道路,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塞进同一种生活模式。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丰富多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

热切期望那些高学历“穷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都能选择一条阳光明媚的人生道路。面对王文湛教授的感慨和那些令人咋舌的学习经验,我们不禁要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何在?是为了培养出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数学题目的机器,还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有生活技能、能够面对现实世界的完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能否认,学术成就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走向更好未来的重要基石。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的发展。毕竟,生活不仅仅是解题,更是面对各种实际问题的挑战。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既有学术能力,又有生活技能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面对各种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过分追求学术成就,而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的评价标准。我们不能仅仅以学历和学术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应该看重他的品格、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做题家”的束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成为既有学术能力,又有生活技能的完整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读者,对于王文湛教授痛批当下的教育模式,要废掉一个人,就让他成为高学历“穷人”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