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未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主力红军最终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以项英、陈毅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带领部分红军留在苏区继续坚持斗争。中央分局起初由项英、陈毅、陈谭秋、贺昌、瞿秋白五人组成,后又增加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七人。项英任分局书记,陈谭秋任组织部长,瞿秋白任宣传部长,李才莲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同时成立中央军区,项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龚楚任参谋长,贺昌任政治部主任。

按照中革军委给分局的任务,留下来的红军部队主要是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配合主力红军有朝一日打回来。

然后,现实是残酷的,革命形势持续恶化。国民党“围剿”部队乘苏区力量空虚,加紧了进攻步伐。随着宁都、瑞金、于都、会昌等根据地主要县城相继陷落,中央苏区大部地区沦入敌手。一时间,根据地一片腥风血雨,仅闽西一地被杀绝的就有4万多户。

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军区机关及红军主要留守部队近万人被国民党军包围在于都南部地区。2月17日,中央分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所余部队分成9路进行分散突围。

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围困之下,想要全身而退又谈何容易,部队在突围中损失非常惨重。有些部队被打散了,一大批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牺牲了。

前往闽西与打算与张鼎丞部会合的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历经千辛万苦,突破重重封锁,最终还是在上杭地区遭敌军拦截,护送部队大多壮烈牺牲。何叔衡这位中共一大代表由于年近六旬,奔跑困难,不愿拖累同志,纵身跳崖自尽,虽只受伤,仍被敌军搜查到后枪杀;瞿秋白被敌人俘获后关押在汀州监狱,后因叛徒指认而暴露身份,英勇就义。只有邓子恢侥幸脱险,与张鼎丞会合,在闽西南开展游击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主席的弟弟毛泽覃,率一个连突围到达福建,向福建省委传达中央分局关于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但由于省委主要领导执行决定迟缓,导致很快被敌军打散。突围中,由于叛徒告密,毛泽覃被敌军发现,在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覃

留守的党政机关和红军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突围、游击、再突围中不断坚持着,一个个领导人、一批批红军战士不断地为革命献出生命……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经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批准,重走了一遍红军长征路,采访了胡耀邦、聂荣臻、张爱萍、康克清、伍修权等党的重要人物、红军高级将领和历史学家,以及许许多多长征的幸存者,获准使用各种物力、档案和史料,撰写出版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比较明确地记载了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中央分局12名委员中,有4人(瞿秋白、贺昌、梁柏台、毛泽覃)明确地牺牲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另外,项英、陈谭秋于抗战时期牺牲于反动派之手;陈毅、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汪金祥5人成为我军重要高级领导干部。

而唯有曾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的李才莲,书中只有一句“粤赣边区军事领导人李才莲也被杀害,但是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和怎样遇害的……”的不明确记载,可以说长期下落不明。

少共其实就是共青团,李才莲相当于当时苏区团委书记,同时也是党的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如此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自然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在索尔兹伯里这本书出版之前,党组织对李才莲的寻找工作早已着手开展。

1937年,项英到延安向中央报告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情况时,谈到李才莲是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主要军事负责人之一,并要求中央查找李的下落。

上世纪60年代,时任中央委员、中央党史办主任的冯文彬曾多次专程赴江西,反复调查李才莲的情况。冯文彬曾与李才莲在苏区少共组织共事过,冯是鼎鼎大名的红军“少共国际师”首任政治委员,首任师长是后来的八路军115师代师长的陈光。接替冯文彬担任第二任政委的也是少共系统出身的萧华将军,萧华当时的职务地位要低于李才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