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相声的兴起与相声文本研究》,陈建华著,上海三联书店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相声的兴起与相声文本研究》,陈建华著,上海三联书店2020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现代相声正式兴起,该书梳理文献、辨析历史,尤重深究作品,从中剖析现代相声崛起动因:

近代经济奠定了现代相声崛起的根基:一是在近代城市的娱乐舞台上,相声制造利润能力非比寻常,学艺门槛低进一步提升了性价比,经济优势催生了大批相声艺人;二是近代商业经济跃进,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分化出底层小市民、市井文人、商贾和达官贵人四类相声观众,构成相声市场的主体,在经济、管理、创作和艺术各层面极大推进相声成熟;三是近代城市的经济发展导致城市阶层巨变,打造了小市民、文人和艺人特有的精神气质,铸造了相声的艺术精神。

传统笑话在相声发展中具有重大价值:一是笑话完善了相声的包袱技艺,包括现挂、三番四抖、塑造滑稽人物和打造戏剧性情节等。二是笑话建立起对口和群口两种捧逗结构,奠定了群口和对口相声的骨架。三是笑话着力刻画文人形象、熟练使用文哏技法,奠基了后来的文哏相声。四是传统笑话为相声提供了成熟艺人和演出底本,开创了职业化相声。最终传统笑话通过提供技艺、手法、作品和艺人,左右了相声的发展历程。

戏曲艺术对传统相声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一是部分戏曲艺人不满戏曲僵化的表演体制,也为争取更高的经济收入,转行成为早期相声艺人。二是戏曲丑角以“捧逗”为表演骨架,丰富其艺术,完善了相声的主导结构。三是民间小戏长于拆字游戏、趣联和趣迷等技法,奠定了文哏相声。四是戏曲催生出相声柳活,以学唱京剧和地方戏、开门柳和反串戏为内容,以“歪唱”为核心技法。

传统评书深刻影响了现代相声成熟:其一,北京相声初兴时缺少作品,大量吸收改编了传统评书名作。大量评书艺人兼营相声,为北京相声的崛起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储备。其二,传统评书精于外插花,善通过“滑稽书胆”和“滑稽扣子”制造肉里噱,长于即景生情和当场讽刺形成现挂,完善了北京相声的包袱艺术。其三,传统评书精善发科卖相和贯口等手法,结合北京话的流畅节奏、跌宕音律、俏皮风趣和泼辣无忌,完善了北京相声技法。

穷不怕被确立为现代相声的创始人,但他的相声并未真正独立:艺术上保有浓重的戏曲和唱曲痕迹,也更接近“说笑话”艺术形态,表演处于业余状态。“相声八德”才真正完善了现代相声崛起的最后一步:艺术上包袱为王、对口定型、柳活成熟、终归于“说”;推动相声走进茶馆和园子,地位和影响剧增,趋于文明化和美化,演化为单纯的“语言的艺术”,成为主流艺术;名作迭出,为后人确立了经典榜样。

《中国相声的源与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相声的源与流》

目 录

第一章 相声是兼体性戏剧

第一节:相声的兼体性本位

第二节:相声角色的兼体性

第三节:相声表演的兼体性

第二章 近代经济奠定了现代相声崛起的根基

第一节:近代经济催生了大批相声艺人

第二节:近代经济孕育了庞大的相声市场和观众群

第三节:近代城市经济培育了相声艺术精神

第三章 传统笑话促进了现代相声的崛起

第一节:笑话为相声提供了大量素材

第二节:笑话推进了包袱技艺

第三节:笑话建立起完整的捧逗结构

第四节:笑话奠基了最大的相声流派:文哏

第五节:传统笑话直接催生了职业化相声

第四章:传统评书推动了现代相声的崛起

第一节:评书为早期相声提供了大量作品

第二节:评书为相声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储备

第三节:评书艺术技法对相声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节:韵书影响了现代相声的发展

第五章:近代戏曲滋养了现代相声艺术的崛起

第一节:小戏推动了现代相声的发展

第二节:近代大戏是现代相声的重要母体

余论:“语言化”促使现代相声走向独立

第六章 现代相声走向真正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相声的创世纪

第二节 现代相声的真正成熟

附录 相关相声原作

后记

文献备注

我与陈建华博士的深交,源于2007年9月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当年他的博士后工作报告,就选定以相声艺术研究为题。当然,为了兼顾“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特点,他将研究重点放在对中国相声艺术源流的梳理。

《中国相声艺术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相声艺术论》

在三年的流动站工作中,他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考辨与分析。出站报告经过修订和补充,以《中国相声艺术论》为名,由齐鲁书社于2013年出版。

其后,建华博士意犹未尽地继续开展中国相声艺术的源流研究,更为深入地考察从先秦到现代的相声演进历程,在文献的搜集、资料的考索、观点的提炼、内容的充实等方面大有拓展,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书稿,以《中国相声的源与流》为名,由齐鲁书社于2015年出版。

以上两部学术专著与建华博士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颇有份量的论文,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曲艺研究界的学术地位。而建华博士“一发而不可止”,近期又再接再厉地推出第三部专著《现代相声的兴起与相声文本研究》,进一步从理论与方法上升华对中国相声艺术的研究。

建华博士一贯长于理论思辨,在《中国相声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相声是一种兼体性的喜剧艺术”的论断,他所拈出“兼体性”概念就是一个富于创新性和生命力的学术概念。

说它是富于创新性的学术概念,因为“兼体性”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多元呈现方式做了极富创见的理论阐说,这既是对中国曲艺研究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贡献。

在这部新著中,建华博士又进一步从相声本位的兼体性、相声角色的兼体性、相声表演的兼体性等多个层面,深入发掘相声“兼体性”的丰富内涵,对原先提出的理论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大大提升了“兼体性”概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效应。像“兼体性”这种“本土化”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

说它是富于生命力的学术概念,是因为“兼体性”不仅可以用于阐释相声这一曲艺形态,而且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以阐释电视综艺节目、大型表演节目等现代表演艺术形态的特征。“兼体性”的概念包含着将多元杂陈的“百戏”表演熔铸成混融合一的艺术形态的审美追求,它要求既保留多种艺术形式的共存同在的表演形式,又能够将之整合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

因此,“兼体性”既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创新意识,也回应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期待,既取源于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态,又注目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审美特征,足以催生一种又一种新的表演艺术,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审美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正是因为“兼体性”这一学术概念具有如此丰厚的理论内涵和如此宽广的实践空间,所以建华博士对它情有独钟,一而再、再而三地深入阐释这一学术概念。

学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沛的文化资源的。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中孕育而生的,也在中国传统艺术“环境”中健康成长的。

《相声大词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声大词典》

建华博士在研究生阶段主攻中国古代戏曲史,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状貌有着较为丰厚的学术积累,这成为他研究相声艺术的“长项”,也成为他作为曲艺研究“学院派”新锐的“底气”。

在《中国相声的源与流》一书中,他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细致地考察中国相声萌芽、发展、成熟、鼎盛的全过程,对丰富的历史资料信手拈来,皆成妙趣,而且时有自身精辟的阐发,让人耳目一新。这在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

在《现代相声的兴起与相声文本研究》这部新著中,建华博士又对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更富于理论性的思考与论述:深入地讨论相声与传统笑话的关系,包括素材的选取、包袱的设计、结构的完善、流派的生成等;细致地考察相声与传统评书的关系,包括底本的提供、人才的储备、技法的传承、形式的丰富等;简要地梳理相声与戏曲的关系,包括小戏与相声、大戏与相声、语言化的进程等。

这些论题,有的在建华博士前两部专著中已经有所涉猎,有的则是全新的论题,但无论是旧论题还是新创见,建华博士都进行了更有深度的思考和论述,可以说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学术研究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需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决心。学术研究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也不能像“流寇”一样到处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头来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相声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声史话》

在学术活动中,攻克一个阵地不容易,坚守一个阵地,还要不断地“翻新出奇”,那就更不容易了。在这方面,建华博士持之以恒的努力,给青年学者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其实,与建华博士交往十多年来,我深深地感到,他内心中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中国相声的历史,而是中国相声的现状。归根结底,历史仅仅是他观照现代相声艺术的语境与基础。他所有的学术研究,在内在的精神归趋上都指向当代,指向相声艺术在当下的发展。

因此,他始终注重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关注相声艺术的消费市场与消费观念,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关注相声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功能,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关注相声艺术的新媒介与新面相,如此等等。

我相信,这种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文化关怀,已经成为、也必将继续成为建华博士展开中国相声学术研究的强劲动力,为中国相声艺术的理论建设,也为中国相声艺术的文化涅槃,做出更大的贡献。

郭英德

2020年6月18日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后 记

一直以来,喜欢相声的人很多,但以之为研究对象的人很少,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个。回顾自己学习的经历,这个转向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从大学起,专业一直是文学,后具体到戏曲戏剧学,然工作后就自顾自的转向了相声。

转向让我心里颇为矛盾,很愧对关心和培养了自己的老师,不知如何再去面对几位先生。我找了各种理由开脱,反复告诉自己:相声也是戏剧的一种,总算是没有彻底扔了自己的专业。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相声和寻常的戏剧之间差别很明显,不能混为一谈。

为什么要去关注相声呢?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过自己喜欢罢了。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那时经济还没有搞活开放,整个农村经济和我家里一样,非常贫穷。吃饭都成问题,文化娱乐就想也不用想了。

当时家里唯一的娱乐设施就是一个“红旗”牌的收音机,里面除了最高指示外,播放最多的就是京戏和相声了。能时时感受到相声带来的快乐,在那个贫乏的年代,实在不能算作小事。小时候喜欢,大了则对相声佩服的五体投地。

《相声溯源》(增订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声溯源》(增订本)

相声本身就是一门“很便宜的艺术”,什么舞台、锣鼓家伙和设计等,通通不用,艺人一张嘴就能震住全场、逗人哈哈大笑,这真是了不起的本事。语言是相声表演唯一的技法,简单至极,也因为此,相声把中国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幽默、滑稽和冲击力基于一身,重在弦外之音,强调话语的弹性。

在普通人嘴里那么平淡无味的一句话,到了相声艺人嘴里竟然那么有味而可笑,就仿佛常人只用来吃饭的大瓷碗,在魔术家的长袍里却能变出一盆火。这样的艺术,怎么不叫人流连忘返呢?

除了喜欢,我对相声也充满了感激。走上人文科学的研究之路后,人人都感到压力山大。人文社科研究本身就殊为不易,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埋头书山之中,面对车载斗量的文献资料,日以继夜的搜罗筛选,最后能否抱得美人归,实在是说不准的事情。加以今天人文社科研究的功利化日新月异,从业者们气喘吁吁之余大多一脸苦笑,生存环境恶化倾向加剧。年轻人文学者殒命的消息不绝如缕,早期还算做新闻,现在竟成了常识。

能不能在人文研究领域中找到一个桃花源?在其中开上几亩薄田,春种夏花、秋实冬藏,供应身上衣裳口中食,同时又能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惬意风光。

这个自然很难,西方有哲人说:世界上最幸福的就是猫,因为逮老鼠就是它的工作,同时也是它最快乐的喜好。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找到了相声这个桃花源:虽然也要进入书山书海和茫茫资料中沙里淘金,也要摇动笔杆搜肠刮肚,但相声作品总归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天天听着名家名段,或顿足大笑,或颔首微笑,或歇斯底里的拍案激赏,或摇头晃脑的心领神会。

虽不脱煞有介事、故作姿态的嫌疑,可总算是活成了半只猫。在现实世界里,还能天天获得如此多的笑声和快乐,怎么想都觉得过于奢侈了。养活了自己,还能带来快乐,叫人对相声如何不感激?

《中国相声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相声史》

书稿撰写中,得到师友帮助甚大。郭英德老师学术工作繁忙,时下正赶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关键期,老师仍挤出宝贵时间,细读我的书稿,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在万忙之中欣然命笔为拙作作序。

许金榜和赵山林两位老师也不辞辛苦,给予很多指导。仰望诸位老先生,我作为弟子即感且愧,唯有快马加鞭,驽马奋进,方不负各位先生殷殷厚望。

中国曲协姜昆主席也拨冗审核书稿,并给予诸多中肯指导。姜主席是相声名家,舞台经验丰富,对我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学兄陈宁宁,不以书稿鄙陋,再三点拨,用心良苦。

书稿撰写期间,家庭从泰安到南京,又到青岛,三地辗转,跌宕起伏。生活如一部精彩大片,上演了三城记。要做到心如止水、物我两忘,撰写不受影响,非常困难。关键时刻,陈云和陈问津两位挚友给予了大力帮助,感激在怀。

陈建华于青岛海滨

2020-6-18

倪钟之《中国相声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倪钟之《中国相声史》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近照

陈建华,男,汉族,1972年4月出生。山东省泰安人。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