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4月25日上午,杭州酒家,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里相聚,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新华社资料图

这天是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九院)在浙江的老同志的聚会。九院一开始位于北京(理论部)和青海二二一基地(实验部),青海二二一基地是苏联帮助创建的,1970年珍宝岛事件后,青海实验部主要人员迀址到四川绵阳山区两弹城(第二个核武设计制造基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青海221基地。1986年中央决定,从四川绵阳山区两弹城(大三线)迁址到绵阳郊区,建立了中央直属的绵阳科学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了一年夹生饭

大草原上住帐篷

刘桂升,88岁,拄着助行器早早来了。60多年前,组织一声令下,他毅然决然踏上青海那片土地。

刘桂升1963年毕业于中科大自动化系。接到消息说要去青海,他服从得很坚决,但心里放不下老家的母亲。

刘桂升是山东东营人,父亲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接管浙江的干部在杭州集结,刘桂升的父亲来到浙江工作,那时刘桂升在老家与母亲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升在饭桌上,叙述起60年前的故事

刚抵达二二一厂所在地金银滩草原,刘桂升震惊了,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只有几幢楼房主要服务科研,来自全国的高才生们,和参与建设的工人、解放军战士都住帐篷,领导也带头住帐篷,后面条件好一点才搬进楼房,十多个人睡一间。

高原上空气稀薄,刘桂升记得,一个同事煮鸡蛋煮了半小时,一敲开,蛋液还是流了一地。大家吃了一年夹生饭,后面送来高压锅,才解决了生米难做成熟饭的问题。荒原最缺淡水,解放军战士与工人们省下淡水,优先保证科研人员,而他们自己喝了咸水,拉肚子拉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刘桂升和几个科研骨干在地下作业,回到地面才发现漫天风沙,能见度几乎为零。凭着来时的记忆,大家手牵着手艰难回到解放卡车上。但黄沙漫天不知道路在何方,司机开车在沙尘暴里兜了几个小时才找到了路,但回头一看,车上少了一个人——一名广东来的大学高才生。回到基地报告上级,却也无可奈何:飞沙走石,直升机起飞不了,地面也无法进入搜救。风沙过后,大家费尽力气终于找到小伙子,他蜷着身子卧在沙里,万幸,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聚会的老人合影

坐在刘桂升旁边的孙景文说,核试验需要收集核爆区数据,防化兵在核试验后,穿着厚重的防化服冲进辐射区,他亲眼看到,一位防化兵脱下防护服,倒出了超过一桶的汗水。

刘桂升和孙景文都感慨:当年国家实在贫弱,可为了原子弹,全国从上到下都拼命省,拼命干。

“没有全国人民省吃俭用支援,中国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原子弹,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刘桂升说。他也失去了一根手指——第二次核试验准备工作期间,他左手的雷管突然爆炸,中指直接炸飞。老人如今淡然地告诉我,现在手里面还有几十枚非常细小的碎片。

一把计算尺一直带在身边

孙景文1964年来到二二一厂,他曾去北京出差一个月,行李箱个人用品装了不到一箱,其余全是工作材料。一下火车就扎进档案馆和图书馆,能带回来的带,带不回来的就抄。

毕业于中科大的许锡章,曾是钱学森的学生,加入国家核试验队伍后,受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亲手指挥,参与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曾担任某项目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锡章与随身携带的计算尺

许锡章身边一直带着一把计算尺。这把尺子在他读大学期间价格就是41元,几乎是当年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作为系主任的钱学森,自费为学生们买了计算尺。“钱老也是想我们早点出师,早点去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两弹一星’。”

“时间紧任务重是没错,但我们动作很快,一个项目三天要出结果。”许锡章说,跑赢时间,是当时科研人每一天的目标,“我们基本都能准时完成。”

天不亮起床,一直干到半夜12点睡下,是当年核试验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

这些热血青年的终身大事

一群充满热血和爱国激情的年轻知识分子,让二二一厂充满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外,还拥有了别样的浪漫。

在二二一厂完婚的孙景文与张景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班同学,虽然当时条件简陋,远离家乡,但成为了大家最羡慕的小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与聚会的老人合影

刘桂升的对象也在1963年到了二二一厂,当护士,两个人在1966年喜结连理。

许锡章1966年回杭州的时候,抽空结了个婚,女方是杭大数学系毕业生,在许锡章杭一中(现杭州高级中学)同班同学介绍下,两人一见钟情。

也有阔别多年的异地恋。周仲兴是嵊州人,爱人是他的初高中同学,后来周仲兴考上西安交大,女朋友考上了杭大,毕业后一个走进了二二一厂,另一个就职于浙江日报。靠着书信恋爱到1966年,周仲兴抽空回来,把婚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信里不能写在干什么,周仲兴的爱人隐隐感觉到,丈夫在做一件极其伟大的事情。她把这件事默默放在心底,连自己的母亲都没有告诉。

1975年,周仲兴归来,在杭州与妻子团聚。之后丈母娘才慢慢知晓了女婿当年在干什么。

有人参与建设核电站

有人奋斗到耄耋之年

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关于解决战备电源问题汇报后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

周仲兴调回杭州,十分顺利。他说,很有可能是因为浙江要建核电站,急需这方面的从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来后不久,周仲兴就接到通知,要立刻参与“七二八”工程选址的第二次论证工作。再到后来,“七二八”工程就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秦山核电站。

周仲兴说,回杭后自己做了两件对得起浙江的事,一件是参与秦山核电站论证,另一件是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放射性防护,为医学做出了一点贡献。

辽宁开原人孙景文,1970年前往四川绵阳工作,1998年搬迀到绵阳科学城继续参与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四十年的工作历程里,他和爱人张景欣分别荣获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与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景文、张景欣夫妇所获荣誉

退休后孙景文也没闲下来,翻译、编写了超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这位今年85岁的老人,前段时间刚刚用电脑完成了一部作品,等待出版。这次联谊会,他不仅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还拿来了珍贵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章与奖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景文出版作品

张景欣看着爱人把一本本书拿出来展示,笑眯了眼:“年纪都那么大了,搞这些干吗呀,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厉害多了。”

孙景文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盛世中国啊……”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陈彬

摄影 陈中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