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非凯恩斯:但的确存在米莱所否定的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分析楼市的发展趋势时,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今年将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年,期待年底量价触底,当然,也只是触底,而且是政策目前能获得的最好结果。

网友批评时用了一个字:傻。

因为我们总是在期待,也总是在落空。其实,与年初判定股市一样,判定股市会止跌企稳,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分析,价值判断,是基于逆向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复苏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必须着力于改变居民收入在GDP占比偏低的事实。

专家们谈新质生产力、创新突围、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如果不能修复民生的内生力,都是空泛的。那么,以当下的经济形势,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路在何方?看来看去,都是漫漫长路,二十年后再相会吧,也可以说,都是在画饼;于是,股市成为政策的唯一选择,既然是唯一,就不是选择,是必须。

楼市今年的险恶,超出想象,它也存在着与股市相同的逻辑。

年初楼市在去年较低基数上,又是一个同比量价齐跌,一线城市也在所难免;按高盛的统计,整体已经跌了23%,国内统计是25%,管清友做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调查,大多已经跌了50%,而高盛的预判,整体上要跌到40%。真要达到这个量级,可以说是楼市的一个大败局,整体经济不可能不受到深刻而长期的影响,所有对楼市过于乐观的判断都可以终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稳住房地产不是选择,是必须。

政策也的确再次活跃了起来,信息在漫布,小道的,主流媒体的,工作会议的,又是放手一搏的姿态;地产股立即做出了反应。这一切是否能判定:2024年中国房地产将完成触底,开启趋势性的筑底与修复?

主流媒体开始宣传房地产市场仍有发展空间,指出

1.8亿外出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完全市民化,在这些进城农民工中购房比例不高;这种思维定式,一下让我想到了哲人主播白岩松,在述说同一个故事:为什么1.8亿农民工喜欢房子,却不买房子?

如此勉强的“发展空间”,当然不能指望,既然是卖吆喝,就预示着楼市政策在考虑终极方案。

会是什么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楼市如果还有发展空间,可以有两个方向。

一是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包括

1.8亿进城农民工的收入,这种可能是零。

1.8亿进城农民工买房逻辑是什么?不仅要有收入,还有要恒产,要让他们变成“资本家”,要在新兴城市中有产业,有门店;这就要坚定地发展民营经济, 有恒产才有恒心。但是,现实是悖论,无意支持以私有经济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民营经济的长期性与生存空间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决定了居民收入不太可能大幅提升。林毅夫说2050年中国居民的收入能追上美国,如果民营经济在收缩,这个预测一定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改革开放了四十年,基本的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没有很好地去整理,现在意识到了积累与收入不平衡的深刻影响,想问市场要“需要”,这时会发现,什么理论也帮不上忙;因为不平衡是二元结构的必然,是逆市场化行为的必然。中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低具有必然性,是历史性的必然。

另一个方向是大放水,这种可能性也不大,要看楼市到底能跌到多惨。

楼市说到底是金融现象,因为中国的楼市夹了一个土地财政,地租占了房价60%的份额,它不仅仅是用来住的,更是要来回翻炒的;中国楼市的特征是典型的金融属性,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工具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保证收取足够大的地租,即土地出让金;打掉了金融属性,也就打掉了上涨预期,中国的房子与比特币有一拼,价值与制造成本完全是脱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放水将从去库存开始。

以政府收购楼盘的形式进行,最好的选择是发行特别国债,向社会特别是富人借钱,用相对的高利率虹吸出银行的存款;如果市场反应滞后,或者反应不充分,又或者政府偿债能力不足,央妈就会直接下手进入国债市场,虽然不等于直接印钞,但最终有引导到大通胀的可能。

为什么会期待年内楼市触底,因为继续下跌,后果太严重。

如果不想进入日本沉没的三十年,政策唯有放手一搏,今年房地产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政策工具都失灵了;楼市在回归一个真实的市场,验证了办公室精英强大的有形之手试扭转趋势,已经是大败局。行政性手段的治理告一段落,剩下的问题是大放水,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否还有足够大的空间。

事实上,很多通胀的信号已经出现了。

万科财报:向我们打开了一张社会分配的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