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香港,看个病,太难了。

虽然港人在香港公立医院就医,价格真的便宜,但苦于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一直供不应求,无论是急症室或普通科门诊,轮候时间一直都很漫长

医管局在辖下18间公立医院设有急症服务,在病人分流制度下,病人会根据临床情况被分为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五个类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K01

在过去10年,危殆、危急及紧急类别个案数目由2014年平均每月约6.1万宗上升至2018年平均每月约6.8万宗,2023年时更达平均每月约7.3万宗。

“根据医务卫生局资料显示,次紧急及非紧急个案占比多达五成半至六成半,这些被分类为次紧急或非紧急类别的病人,病情一般比较稳定及没有生命危险,例如感染流感或肠胃不适等稳定偶发性疾病,大部分可以由普通科门诊、私家医生或私家医院治理,此类个案太多无可避免会影响治理危殆、危急、紧急类别个案的时间。”

于是,几乎每年,香港都有患者在公立医院急症室“等到死”的新闻出现。

那么,为什么患者不去普通科门诊呢?这是因为啊,普通科门诊也很难预约得到

医管局辖下的普通科门诊每年提供超过500万人次的非紧急门诊服务,其定位是优先照顾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社群,并供病情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及症状相对较轻的偶发性疾病患者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K01

因此,港府也一直鼓励病情较轻微的病人更多使用社区的基层医疗及家庭医生服务,以有效疏导公营急症医疗服务的压力。

但大部分市民在基层医疗的需要,主要由私营医疗界别提供,每年有约2000万人次的门诊服务

另外,私营医疗界虽然好,但就是贵,一般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社群都能以负担。

相信大家也有疑问:

“港府有庞大的财政储备,为什么不投入更多资源,兴建多些医院,提供多些病床,解决人口老化、医疗需求增加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啊,单靠政府投入兴建更多医院,并不能够解决医疗制度面对挑战,香港需要加强的是基层医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基层健康一般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个持续医护过程当中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医疗制度中的第一个护理层次,而医疗制度内其他部分亦是建基于这个层次。

以一场球赛作比喻,如防守工作做得好,小毛病也立即被获得处理及修正,能赢的机会便更大。

港府致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疏导公营医疗系统,特别是公立医院专科门诊的压力。

话说这么说,不过医院还是得建的,港府也一直在搞。

只是,硬件与软件的提升,都需要有足够的医护人手配合

而这也是香港医疗的痛点:

香港医护人手,真的太缺了!

01

香港医生:宁缺毋滥

首先,要想成为香港执业医生,非常难

众所周知,香港对医护这行把控非常严,一定要最优秀的人才能做医生,这样病人才能安心嘛。

香港的医生也基本全是本地培养,不是港大就是中大,都是全球top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雅虎新闻

去年,香港DSE的4名状元,除了一名学生决定赴剑桥升学外,其余三名留港读书,选择的全是医学专业

然而,目前香港仅有港大及中大两所医学院,医科学额均为295个。

即使顺利毕业后,也需要香港医管局统一安排,先在公立医院实习一年,然后才能转正式的驻院医生。

试想一下:一个750万的城市,每年获得行医资格的人数是不到300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而香港以外的医生要在香港行医,必须通过一场考试,叫“执业资格试”。

而这场考试非常难,堪称地狱级,被外国医学专家称为全世界最难的考试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明报

考试分四个部分,最难的部分为专业知识考试,近几年合格率只有11%至28%。

第二,香港医护人员的离职率真的很高

根据香港医管局报告显示,去年公立医院分别流失281名医生及1821名护士,过去3个年度有1032名全职医生非退休离职,全职护士非退休离职则有6049人。

“虽然香港公立医生的确高薪,但确实个个忙得团团转,不少人也跳槽去私家医院或转为私人执业。”

总的来说,2023/24年度全职医生流失率为6.1%,护士及专职医疗人员流失率分别是9.5%及7.5%,虽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年轻医护人员流失比率仍高企,趋势令人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雅虎新闻

公营医疗资源持续紧绌,基层人士到公院看诊的轮候时间愈拖愈长,专科门诊轮候数年更是常态,病患拖的时间愈久,愈不利于治疗,市民为此怨声载道